腾冲县政府第7次收到日方函件,对方提出投资3.5亿修高速换藏重康美的遗骸,日本人从1972年起就惦记着把这具战犯遗骸带回去,几十年间换着花样来试,派所谓“遗族”献花,放话投资修路,结果?腾冲的回答从来就一个字:不!这不是谈生意,这是民族尊严的底线。 关于日本带走康美战犯遗骸这事,日本方面来来回回已经提过很多次,从七十年代中期到现在,换着法子,换着条件,内容却始终离不开投资修路,带回骸骨这样的组合。 他们打着人道旗号,说是要尽遗族孝义,但归根结底,他们真正想要的,是淡化那段历史,让曾经的侵略变成可以一笔勾销的往事。 投资修路不是坏事,经济发展也重要,可问题不是资金数字的多少。 腾冲的回复一直很直接:不能答应,不是不欢迎合作,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有一条红线不能动。 因为在这件事上,涉及到的不只是地方发展,更是整个民族的尊严,是历史的警钟和祖辈留下的记忆。 腾冲之所以咬紧牙关,这背后有说不完的理由,曾经的战争给这里造成过多少创伤,多少普通家庭受难,一代又一代人将那些苦难、抗争和牺牲深深刻进了骨子里。 每逢清明或抗战纪念日,腾冲的老百姓会自发地去纪念园,为先烈扫墓祭奠,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墓碑不是简单的石头,更是一页页凝固的证词。那段历史,不容篡改。 外人有时会问,几十年过去了,还要抓着不放吗?真值得为了这样一具遗骸,和发展机会说不吗? 全国许多地方也守着类似守纪念碑、守先烈墓的传统,这就是一种传承。这不仅仅是在保留自己的记忆,更是在用行动守护一个民族的底线。 尊严这种东西,一旦轻易放弃,哪怕换来再多投资,也很难再找回来。 很多日本方面的提案背后,其实隐含着一种愿望,希望能用金钱打动对方,换来一个看似和解的结果。 但在中国社会里,历史不只是历史,很多民族的痛点就在这些瞬间里,腾冲这几次拒绝,不是情绪化,也不是故意过不去,而是一种理性思考。 中国人自古就讲究有来有往,合作要建立在尊重和坦诚之上,你想谈发展可以,想互利共赢也没问题,但不能试图把自己的历史责任一笔勾销,更不能用曾经的创伤来做条件。 有人主张,中日关系要向前看,未来合作大有可为,这话没错,如今中日贸易来往活跃,人员交流也频繁。 但这并不矛盾,基础始终是相互尊重和对历史的正视,明明还有遗留问题没有公平公正解决,就贸然谈合作,只会让人觉得缺乏诚意。 历史也不是用投资修路就能盖过去的事,正因为走了太多苦路,才更明白和平来之不易,不仅腾冲,全国许多城市的普通人都有这种常识。 腾冲的坚持,不是狭隘,也不是拒绝交流,而是告诉世界,面对历史不能模糊和退让,底线绝不能因为眼前利益有所妥协。 如果连最苦痛的记忆都能随意拿来做交易,还有什么事情不会随波逐流呢? 民族尊严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坚持铸成的,日本换着花样试过多次,腾冲的态度始终不变:不能答应。 这事其实也提醒大家,对自己民族的历史负责,是对后代的交代。 这具骸骨就像是一把钥匙,不只是日本看重,中国也必须把好关。 时代在变,交流合作很重要,但一些关乎尊严的问题,不论提案怎么新,条件多么优厚,都绕不过这条红线。 从腾冲的坚持可以看到,守住底线未必会让路更宽,但这份尊重和自信,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也是任何华夏儿女无法回避的责任,这就是腾冲的选择,也是中国人的选择。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一觉醒来今天刷到腾冲的消息,又一次被戳中。县政府门口第七次收到日本那边的函,说
【567评论】【30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