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一天,蓝蒂裕被带进刑讯室里,逼他叛变,蓝蒂裕却不肯吐露半字,这时敌人

文史充点站 2025-08-30 11:27:07

1948年的一天,蓝蒂裕被带进刑讯室里,逼他叛变,蓝蒂裕却不肯吐露半字,这时敌人带进来一个人,蓝蒂裕很是吃惊! 母亲看着儿子血肉模糊的胸口,当场昏了过去。 1948年,重庆渣滓洞的审讯室里,特务们想出了最残忍的办法——把蓝蒂裕年迈的母亲带到了刑场。 39岁的蓝蒂裕浑身伤痕,但看到母亲的那一刻,他努力挺直腰杆,轻声安慰:“妈,别担心,儿子没事。” 特务头子阴笑着威胁老人:“你们家就这一个儿子,他死了谁来养你?劝劝他交出同党名单,我们就放了他。” 母亲泪如雨下,颤抖着想要开口,蓝蒂裕却坚定地摇头:“妈,我坐牢是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不再受苦,就算为此而死也值得。” 烧红的烙铁压在蓝蒂裕胸前,“滋滋”的声响伴随着皮肉焦糊的味道,母亲承受不住这种场面,当场晕厥。 蓝蒂裕也痛昏过去,被冷水泼醒后第一句话依然是安慰母亲,这样的坚定最终让老人含泪点头,她明白了儿子的选择。 蓝蒂裕1912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期目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景象,在他心中埋下了改变社会的种子。 他在校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渐认清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的道理。 抗战爆发后,蓝蒂裕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后来在重庆从事地下工作,1948年他因身份暴露被捕,从此开始了两年多的牢狱生活。 在渣滓洞监狱里,蓝蒂裕的胡子越长越长,难友们亲切地叫他“蓝胡子”,他成了狱中的精神支柱之一。 作为“铁窗诗社”的骨干成员,蓝蒂裕在狱中创作了许多鼓舞人心的诗歌,其中“子弹穿身身方贵,血染红旗旗更红”一句,至今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 他还经常给年轻的难友讲革命道理,帮助大家坚定信念,在他的影响下,监狱里形成了团结一致、共同斗争的良好氛围,特务们多次提审蓝蒂裕,想从他口中套出地下党的秘密,无论动用什么酷刑,他都咬紧牙关绝不松口。 有一次审讯长达三天三夜,蓝蒂裕被打得遍体鳞伤,依然没有说出一个字,特务们气急败坏,但也拿他没办法。 1949年10月27日晚上,看守突然喊蓝蒂裕的名字,通知他第二天“转移”,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的他,清楚地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蓝蒂裕回到牢房后,找来一个废弃的香烟盒,在背面写起了给5岁儿子耕荒的遗书。 这首76字的《示儿》诗,字字血泪:“你耕荒,我亲爱的孩子,从荒沙中来,到荒沙中去。今夜,我要与你永别了。” “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 写完这些字,蓝蒂裕把纸条小心地藏在衣服夹缝里,托付给同房的难友。 10月28日清晨,蓝蒂裕被押赴重庆大坪刑场,行刑前他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年仅37岁。 谁能想到就在蓝蒂裕牺牲后仅仅一个月,重庆就解放了,他没能看到新中国的诞生,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了人们心中。 脱险的狱友冒着生命危险,将那张写在烟盒纸上的遗诗带出监狱,最终交到了蓝耕荒手中,读着父亲的遗言,年幼的蓝耕荒似懂非懂,但随着年龄增长,他越来越理解父亲话语中的深意。 16岁那年,蓝耕荒毅然参军入伍,在部队里度过了21年的青春岁月,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时刻铭记着父亲的教导。 转业到地方工作后,蓝耕荒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有人说他太“老实”,但他总是说:“我有父亲留下的家训,不能给他丢脸。”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满街狼犬、遍地荆棘”的时代,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信源:重庆珍档丨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耕耘”一生 红岩烈士蓝蒂裕遗训背后的家风传承. 上游新闻

0 阅读:7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