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场上有一个叫谢廖沙的特殊士兵,他是一个唐氏综合征患者,可他却阴差阳错被送到了战场。但让感到惊讶的是,他却在战场上度过了两年多的时间。 2024年的巴赫穆特前线,炮火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 英国防务智库RUSI的报告里说,这里的战壕每天要挨几十次炮击,《纽约时报》去年还调查过,乌军一条战壕的平均存活周期连三个月都不到。 就在这片到处是焦土和死亡的地方,有个年轻人坐在战壕里画画,炮弹在不远处爆炸,他好像没听见似的,只顾着手里的笔。 这个年轻人叫谢廖沙,是个唐氏综合征患者,本该在家人身边被照顾的他,已经在前线待了两年多。 谢廖沙记不住身边战友的名字,战友们也没指望他能上前线打仗。 他到部队后,主要就是在战壕里搬弹药,可就算是简单的搬运,他也出过差错,有一次差点把炮弹装反,差点连累整个战壕的人。 战友们没怪他,反而更上心照顾他,每天都帮他收拾得干干净净,不是为了别的,就是想让对面的俄军能一眼看出他的特殊,别误伤到他。 战壕里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谢廖沙能感觉到身边的人在变少。 那些曾经给过他一块面包、拍着他肩膀说“好样的”的战友,很多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 乌军有过一次撤退,当时炮火特别密集,指挥官和战友们围着谢廖沙犯了难。 带着他一起突围吧,撤退路上连正常人都九死一生,把他留下吧,又像是抛弃了他。 最后大家咬着牙做了决定,把他留在战壕里,他们知道,比起跟着大部队在炮火里跑,把他留给俄军,或许还有一条生路。 俄军第三次冲进这片战壕时,看到的就是独自画画的谢廖沙。 他抬头看看穿着不同军装的人,眼神里没什么害怕,也分不清眼前的是敌人还是战友。 国际红十字会后来提过,过去两年俄军俘虏过几千名乌军士兵,正常情况下都会送进战俘营,可对谢廖沙,俄军没这么做。 第一次俘虏他的时候,士兵们看他情况特殊,没为难他,第二次也是,这次更是直接把他带离了战场,后来还把他送回了家。 谢廖沙能穿上军装到前线,其实和乌克兰的征兵情况有关。 2022年全面动员后,乌军征召了超过70万人,不少身体条件不合格的人也被送进了部队。 人权观察组织2023年的报告里就说过,征兵时审核不严,有个案疏漏,像谢廖沙这样本不该参军的人,就这么阴差阳错进了战场。 乌克兰司法部的数据也显示,2023年至少有300起征兵争议案件上诉到法院,这说明谢廖沙的情况不是偶然,是征兵体系出了问题。 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平均寿命大概在60岁,美国疾控中心2022年的数据就是这么说的,可乌克兰国防部曾披露,2022年一年乌军阵亡人数就超过6万。 谢廖沙在前线待的这两年多,每天都面临着炮击和死亡,能活下来,除了战友的照顾、俄军的手下留情,还有几分运气。 毕竟他搬弹药的岗位,本身就是俄军重点打击的目标,每天那么多炮击,他没被伤到,已经是个奇迹。 在巴赫穆特这样的战场,集团军立体作战,海陆空全方位绞杀,每争夺一寸土地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联合国统计到2024年底,俄乌双方的直接伤亡人数加起来已经超过五十万。 就是在这么残酷的环境里,谢廖沙成了一个特殊的存在,乌军没让他去送死,战友们用自己的方式护着他,俄军三次遇到他,都没把他当普通俘虏对待,最后还送他回了家。 现在谢廖沙已经不在前线了,可他的事让人想起很多。 战争机器运转起来的时候,会把很多不该卷进来的人拖进来,像谢廖沙这样的特殊群体,本该被好好保护,却被推到了炮火里。 但好在,就算在最残酷的战场上,人性里的那点善意没完全消失。 战友们的照顾、俄军的手下留情,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在战争的阴影里,透出了一点微光。 原微博:
乌克兰战场上有一个叫谢廖沙的特殊士兵,他是一个唐氏综合征患者,可他却阴差阳错被送
星球拾光
2025-08-25 17:07:16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