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版鱼鹰在哈尔滨居民区上空悬停的照片突然刷屏时,全球航空界都意识到:这场持续二十年的倾转旋翼垄断游戏要变天了。
这款被网友戏称为 “变形金刚” 的飞行器,正是中国蔚蓝空间飞行器有限公司研发的 “云帆 - 2” 电动倾转旋翼机。2024 年它在青岛完成全流程试飞后,2025 年 7 月又在青岛地铁 1 号线凤凰岛站实现 2 吨级纯电动 eVTOL 城市狭窄场地起降,而哈尔滨测试照片的流出,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突破已进入公众视野。
美国对倾转旋翼技术的垄断始于 2007 年 V-22 “鱼鹰” 的服役。这款由贝尔和波音联合打造的飞行器,虽然以 509 公里/小时的速度和 2200 公里航程成为美军战略投送主力,但其高昂的维护成本和事故率却一直为人诟病。V-22 每小时飞行成本高达 4.37 万美元,出勤率仅 52%,近五年重大事故率攀升至每 10 万小时 3.44 件,远超美军其他机型。
相比之下,中国 “云帆 - 2”采用分布式倾转旋翼布局,12个旋翼可全角度转换,在青岛测试中展现了半小时飞行百余公里的高效物流能力,其模块化设计更让整机拆卸仅需两小时,维护成本大幅降低。
技术突破背后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厚积薄发,航天科技集团的彩虹 - 10 无人倾转旋翼机,早在2019年就以 6.7 米翼展和 320 公里/小时速度惊艳珠海航展。其内置发动机设计规避了 V-22 外置发动机的高温尾流问题,7000 米实用升限和 7 小时续航能力,使其在察打一体、通信中继等任务中表现优异。
2025 年央视新闻披露,彩虹-10 已伴随海军舰艇执行多次实战化演练,而蔚蓝空间的 “云帆 - 2” 则在海洋海岛运输测试中,实现了半小时内往返陆地与偏远海岛的物资投送。
这场技术竞赛的天平正在倾斜,当美国还在为 V-22 的可靠性头疼时,中国已悄然构建起从无人到有人、从 5 公斤到 2 吨级的全谱系解决方案。2025 年巴黎航展上,哈尔滨产的镧影 R6000 倾转旋翼机更是以 6 吨级载重和 4000 公里航程引发轰动,其 “门到门” 运输效率比传统民航提升一倍。
更关键的是,中国机型的成本优势明显,彩虹 - 10 单价不足V-22的1/10,而 “云帆 - 2” 的电动驱动系统,让每小时运行成本仅为 V-22 的 1/20。
美国突然意识到,自己引以为傲的技术壁垒正在被瓦解。贝尔公司的 V-280 “勇士”虽在 2023 年赢得美军下一代旋翼机订单,但其 2030 年才交付的时间表,显然无法应对中国的快速迭代。
更令美国不安的是,中国倾转旋翼机已开始抢占民用市场,“云帆 - 2” 与青岛地铁合作开发城市空中交通网络,而镧影 R6000 在巴黎航展上收获的欧洲订单意向,预示着中国正从技术追赶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这场持续二十年的垄断游戏,或许真的要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