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的病机特点与治疗要点
1. 消渴接近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发病初期以阴虚燥热为主,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易导致阴津亏损。
2. 病程日久会出现气阴不足、阴损及阳,进而引发气血阴阳失调,常伴随气滞、血滞、水停痰阻等问题。
3. 血滞(瘀血)是消渴的重要病理因素,古籍早有记载,患者多有口干、面色晦暗、舌有瘀斑或舌下络脉迂曲等表现。
4. 阴津亏虚会导致血液不充盈,燥热又会使血液黏稠、运行不畅,形成阴虚血瘀或热瘀,而瘀血会加重消渴症状。
5. 治疗消渴需以化瘀和营为重要原则,且要贯穿病程始终,临床加用丹参、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药常能见效。
6. 消渴主要累及肺、胃、肾三脏,其中肾阴不足是关键,肾阴亏虚会导致血液黏稠滞缓,久则还可能损及肾阳。
7. 消渴日久易并发肾病,以热、瘀、虚为核心机制,表现为多尿、血尿等,后期阴阳俱虚还会引发微血管并发症。
8. 常见并发症包括水肿、胸痹、坏疽、目盲等,多因痰湿瘀血阻滞经络,如瘀阻心脉发胸痹、阻眼络致视物不清。
9. 治疗消渴不能仅关注降血糖,更需调理气、血、水的关系以固本,从根本上改善脏腑功能和气血阴阳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