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来噩耗!2025年8月3日,影响中美的大佬去世了,中文世界一片哀默!  

天天纪闻 2025-08-15 14:17:39

美国传来噩耗!2025年8月3日,影响中美的大佬去世了,中文世界一片哀默!   2025年8月3日下午2点40分,在美国匹兹堡的家中,他安静地走了,这一天之后,所有中文媒体的头条都只剩一个人名——许倬云。   许倬云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跨越世纪的传奇。1930年9月2日,他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许凤藻是清末海军将领,家族世代浸润于江南文脉。   然而命运从一开始就给了他沉重一击:先天性肌肉萎缩让他自幼无法站立,一生与轮椅和拐杖为伴。但这副残躯却包裹着一颗无比坚韧的灵魂。   抗战时期,年幼的他跟着家人辗转避难,亲眼目睹了战火中普通百姓的流离失所,这段经历深深烙印在他的生命里,日后化作他史学研究中始终不变的底色——对普通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1949年,19岁的许倬云随家人迁往台湾,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但命运再次转折:时任校长傅斯年在审阅他的考卷时,被其深厚的国文功底和历史见解所震撼,亲自找到他说:“你应该读历史系。”这一句话,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   在台大,他师从李济、沈刚伯等史学大家,奠定了扎实的学术根基。1957年,在胡适的帮助下,他远渡重洋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师从汉学家顾立雅,系统学习西方社会学、考古学方法,为日后融合中西学术视野埋下伏笔。   许倬云的学术生涯是一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苦旅。他的研究打破了传统史学的桎梏,将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的方法引入历史研究,开创了“大历史观”的先河。   1970年,他应匹兹堡大学之邀赴美任教,这一待就是55年。在匹大图书馆的小书房里,他每天坐着轮椅,让助手推来满车书籍,从早到晚沉浸在史料的海洋中。   正是在这里,他完成了《西周史》《汉代农业》等里程碑式著作,用计量社会学的方法重新诠释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揭示了普通农民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些著作不仅在学界引发震动,更让西方汉学界对中国历史有了全新认识。   但真正让他走进大众视野的,是他晚年创作的“中国文化三部曲”。2006年出版的《万古江河》,以江河为喻,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比作长江大河的奔涌,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展现了不同地域文化如何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格局。   这本书打破了传统史书以王朝更替为中心的叙事,转而关注衣食住行、民间信仰等普通人的生活图景,甫一问世便畅销20万册,成为华人世界的文化读本。   此后的《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进一步深化这一主题,他提出“天下格局”的概念,认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在于“以天下为己任”的包容性,这种思想在全球化冲突加剧的今天愈发显现出前瞻性。   许倬云的影响力远超学术象牙塔。2020年,89岁高龄的他接受《十三邀》访谈,坐在轮椅上缓缓说道:“我希望年轻人能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这段对话在网络上引发刷屏,无数年轻人被他的智慧和家国情怀所打动。   他开通微博、录制短视频,用两根能动的手指敲字,与网友分享历史感悟:“学历史不是为了记住朝代年号,而是要学会在变局中看清方向。”2024年,他在《十三邀》回访中透露已在家乡无锡购置墓地,墓碑刻着“许倬云之墓”,旁边就是父母的坟茔。“我死了要葬在家乡,那里有我的根。”这句话让无数人泪目,也道尽了这位游子对故土的拳拳之心。   他的离世在两岸三地引发了潮水般的悼念。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8月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特别提到:“许倬云先生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强调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他期盼‘九州同’的夙愿值得后人学习。”   台湾史学界称他为“一代宗师”,大陆学者则用“史学昆仑”来形容他的学术地位。匹兹堡大学降半旗致哀,校长在唁电中说:“许教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悼念的浪潮中,人们纷纷回忆起他的点滴。厦门大学教授王波与他相交十余年,至今记得每次请教问题时,先生总是耐心解答,从历史到哲学,从科技到艺术,无所不谈。“他就像一本活的百科全书,永远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   作家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回忆起丈夫在匹兹堡大学求学时,每周三下午都会去许倬云家中上课,两人常就文学与历史展开激烈讨论。“小波说,许先生教会他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思考方式。”   许倬云的一生,是用思想丈量文明的一生。他曾说:“历史不是死的,是活的,它活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脉里。”他的著作和思想,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理解中国、理解世界的道路。   如今,这位95岁的老人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故土,长眠于父母身旁。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将永远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流淌,激励着后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寻找文化的根脉,在历史的智慧中探寻未来的方向。  

0 阅读:131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