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央下令拘捕许世友将军的儿子,许世友闻讯拍案怒吼:“毙了!现在就毙!

万物知识局 2025-08-15 09:59:43

1979年,中央下令拘捕许世友将军的儿子,许世友闻讯拍案怒吼:“毙了!现在就毙!“

1979年,那时许世友正在前线指挥作战,后方却传来消息,他在空军当参谋的二儿子许建军,被人诬陷入狱,在场的人都想,将军这下总得动用点关系保儿子吧。

谁知许世友听完报告,一拍桌子就站了起来,脸色铁青地吼:我的儿子犯了错,就该严惩,不用管我,直接拉出去枪毙!

后来,老战友聂凤智跑来想细说原委,许世友直接把手里的搪瓷缸子摔了,话说得更绝:查,往深里查,要是真的,军法面前没有父子,他把话撂得很死,绝不求情,也绝不干预。

就这样,许建军被判了刑,送去青海劳改,父子俩的这道沟,直到许世友去世也没能填上,再也没见过一面。

这种近乎六亲不认的铁血,并非许世友一时上头,而是一辈子恪守的规矩,这位从大别山茅草屋里走出来的将军,心里装着的,是母亲当年塞给他的窝头,和那句要挺直腰杆做人的嘱咐,这份朴素的道理,也成了他教育七个子女的家规。

在南京军区大院,他的孩子想坐趟他的专车,比登天还难,有一次小女儿许华发高烧,警卫员心疼孩子,想开车送去医院,结果被许世友一顿臭骂。

最后,是妻子田普背着女儿,一步步走到了卫生所,许世友望着母女俩的背影,对身边人说:我的孩子,不能比老百姓的孩子金贵。

而许世友的长子许光,本是前途无量的海军军官,组织上考虑提拔他,许世友却主动找上门,要求让他在基层多待几年,风浪里才能练出真本事。

后来,许光为了回家照顾年迈的祖母,决定放弃军旅生涯,回乡当一个普通干部,许世友没有半句挽留,只说了一句:这才是我的儿,这句话,便是他最高的嘉奖。

当然,那个年代的革命家,不止许家如此,陈毅元帅也曾把想进外交部的儿子陈昊苏,先塞到工厂车间去当了三年钳工,他们那一代人,似乎都有一种默契:权力是公家的,本事才是自己的,留给后代最好的财富,不是享受特权的便利,而是刻进骨子里的正直。

而许建军在青海苦熬岁月的时候,远方的父亲其实也在受着煎熬,原则是原则,可人心终究是肉长的。

随着年岁渐长,许世友的身体越来越差,晚年或许常常想起那个远在天边的儿子,但那份军人的刚硬,让他至死也没能低头。

在1985年,许世友病危,病床前,子女们围了一圈,他费力地扫过每一张脸,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个他挂念的身影,他心里清楚,建军还在青海,不可能回来。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许世友嘴里还在念叨着,想听听建军案子的最终结果,这份对原则的坚守与对儿子的挂念,就这么矛盾地纠缠了他一生,成了他最大的遗憾。

直到许世友去世后,他的挚友聂凤智将军始终不信许建军有罪,为此四处奔走,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之后,案子终于查清——许建军确系遭人诬陷,所有罪名一笔勾销。

当他重获清白,从青海的风沙里走出来时,父亲早已不在了,许建军跪在墓碑前,回忆起父亲一生的言行,终于懂了。

当年的冷酷,不是不爱,而是在用一种最决绝的方式,捍卫他用命换来的信仰,父亲打下的江山,需要后辈用干净的手去守护;父亲铺好的路,需要子女自己走得笔直。

如今,许家的后人散落在各行各业,没有一个打着许世友之子的名号去谋取私利,他们就像父亲墓前那几棵挺拔的松柏,在各自的人生里,站成了一道正直的风景。

只是,放到今天,许世友将军这种近乎严苛的铁血家规,还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这种教育方式,对今天的我们来说,究竟是过时的固执,还是一面被遗忘的镜子?

【信源】湖北档案——吴碧莲:《许世友和他的儿女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英雄烈士谱|出生入死 身经百战——许世友》

0 阅读:339

猜你喜欢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