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为何日本海鲜却不愁出口,大家也还在吃海鲜,难道日本另辟蹊径了? 我第一次意识到问题,是在加州一家华人超市。货架上摆着“墨西哥产”扇贝,口感和切法却标准日本风格。老板笑着说,进货渠道很稳定,只是路线绕了一下。 后来越南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工厂这两年忙到跳表。白天剥壳,晚上封袋,箱子从北海道来,走完工序就变成“越南加工”,再发去欧洲和美洲。大家不是不买日本海鲜,而是买了换了名片的日本海鲜。 欧洲展会上,我看到他们不谈“哪片海”,只猛推工艺和认证。样品新鲜,价格有优势,订单明显回温。南美也接盘,体量不算大,但能填一部分空缺。这条路本质是改道运输,掩盖不了原产地,只是让消费者更难分辨。 国内这边,今年开始有限恢复,部分地区的水产品在严密检测后入关。数据看着平稳,但规模还没回到从前。有人把这视为好信号,有人仍担心长远影响。我觉得这不是“安全”和“不安全”的简单二选一,而是“可控”和“透明”的博弈。 悬念在于,检测是抽样,海流是动态。今天合格,不代表十年后生态完全没事。我追过一箱货的二维码,轨迹从日本港口跳到胡志明,再到巴黎仓库,最后回到上海。三次转手,每段都合规,可海里那一段,没有谁能给出绝对承诺。 为什么大家还吃?很现实:餐饮行业要生意,消费者要口感和价格。商家强调“处理标准”“批次报告”,媒体说“指标在限值内”,风险被拆分成流程节点,被稀释在供给链里。有人选择相信,有人选择回避,中间多数选择“看报告再说”。 我的看法:别妖魔化所有海鲜,也别盲信“贴了新标签就安全”。买的时候看三点——原捕捞海域、加工地点、批次检测;尽量选低食物链、养殖周期短的品类;餐馆要主动公开供应商与检测证据。行业方面,最关键是第三方长期跟踪,不是一次通报。 日本水产现在的回暖,靠的是“多市场+多工厂+多标签”的组合拳,聪明但治标。海洋的账是长期账,资源在变,消费者心态也在变。谁能把源头监测、公开数据、溯源体系都做扎实,谁就能赢得耐心。 下个月还有新一轮排放计划,市场可能继续“表面稳定、暗流涌动”。我会持续追踪这条链条:如果你也关心你的餐桌,关注我,下一篇我会拆解一份真实的扇贝供应单,看清它到底从哪片海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