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中国驻日使馆发布了安全提醒,说近期在日中国公民遭遇多起袭击事件,尤其是11月更集中。消息一出,我身边在日本的读者群一下子紧张了,大家互报平安,分享各自的防护办法。我看着手机不断跳动的提示,心里也跟着发紧。 昨晚,一个读者给我发来经历。她叫阿青,东北女孩,在东京读语言学校,晚上在便利店打工。下班快十点,她刚走出店门,就发现有个男人一直跟在后面。不是很近,但总在她视线里。她故意绕路进了一家居酒屋,跟店员说自己被人尾随。店员没多问,直接让她坐在吧台边,顺手帮她报警。 十分钟后,两个警察到了,问清位置和对方特征,调了路口摄像头,说最近治安有点紧绷,建议她晚班尽量结伴。她回家路上,公寓门口贴了新的通知,提醒居民夜间尽量同行,遇到情况优先联络交番。她拍照发群,说第一次觉得这些告示不是走形式。 她问我,要不要退学回国。我说先别被恐惧推着走。安全排第一,但决策要基于信息。先让店里调整排班,尽量换到日间班;和学校沟通,把情况备案;把报警回执、视频、聊天记录都存好;再评估留与走。回国是选项,但不是被吓回去。 这两天网上争吵也很激烈。有人嘲讽说谁让你去日本,挨了也活该。我不认同。无论在哪个国家,普通人只是求学、工作和生活。被袭击不该成为笑话,更不该被冷嘲热讽。历史上很多悲剧都源于情绪失控和谣言扩散,把一群人标签化,接着把问题推给他们。这类情绪一旦起来,很容易殃及无辜。 说回现实,具体能做的有不少。在日本报警是110,要学会清楚说地标和街区;手机设置一键录像录音;把最近的交番位置记下来;学校、公司、社区的通知要看,别嫌烦;把紧急联系人设置到手机锁屏;使馆领保电话记在随身卡片;晚间尽量结伴,避开空巷子和酒后人群。遇到挑衅别硬刚,优先脱离,留下证据。 同时,也别把所有人一概而论。我也看到不少日本朋友的留言,愿意陪同同学上下班,愿意帮忙接送。阿青说,他们店长主动提出把晚班女员工送到最近的地铁口。善意不是新闻,但它确实存在。正因为有这些人,很多突发才不会发展成更坏的局面。 更让人心里发冷的是,阿青后来发来一张照片。店门口出现了之前那个跟踪她的男人,他手里拿着一张纸,偷看店里员工名单。她们怀疑名单被人从某个论坛搬出来了。警察让她们不要对峙,把截图和监控交给警方处理。这种把人名单化的做法最可怕。先贴标签,再挑衅,最后把人当符号。拳头是伤,名单是寒。 我也有身边的例子。朋友老张的女儿在名古屋读书,他劝她先换宿舍,和中国同学合住,互相照应。她说不想被恐惧驱赶,但答应近期不单独出门。另一个读者分享,他们社区已经建立晚间护送小组,有人专门负责接送女同学。有人问这是不是多此一举?我觉得不是。危机里,最靠谱的就是互助。 有人还问,面对这些事,我们该怎么发声?我建议几个原则:别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尤其是带群体标签的帖子;有线索先交警方;在社媒上讲事实、讲经历、讲具体建议,少讲高声口号;别把不相关的人钉在耻辱柱上,那只会让更多人站到对立面。对受伤的人表达支持,对善意的人给出鼓励。 写到这,留几个问题给你:如果你在外地生活,遇到危险和偏见,你会怎么处理?是马上回国,换城市,还是暂时调整作息和住处?你最担心的是什么?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经验和建议,别做情绪的扩音器,做信息的筛选器。 愿这波情绪早点过去。愿每个加班到深夜的人,都能被灯光安全送回家。愿每个普通人,都不必靠胆战心惊来度日
中日断交或指日可待……别小看这件事!我驻日大使馆11月27日首次启用对于日
【280评论】【18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