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刚结婚的时候跟婆婆住一起,我们一吵架老公就骂我家父母,开始我有几次忍,我婆婆也不说她儿子,后来我就不忍了。第一次他骂我爸妈是结婚第三个月,就因为我忘了给婆婆的降压药续上。其实头天我就提醒过他下班顺路买,他说忙忘了,转头跟我吵的时候倒翻了天,指着我鼻子说 “跟你那没教养的爹妈一个样,眼里根本没长辈”。我当时攥着拳头在厨房站了十分钟,听见婆婆在客厅跟邻居聊天,提都没提这事。我没吵,默默下楼买了药。 我们刚结婚那会儿跟婆婆住对门单元,其实就是同一个老式家属院,晾衣服都能看见对方阳台。 头半年我总在厨房撞见婆婆,她起得早,五点半就开始煎药,铝箔包装撕开的声音比闹钟还准时。 老公在物流公司开调度,天天说忙,回家往沙发一瘫就摸手机,袜子能在茶几底下堆三天。 我们俩真正单独说话的时间,还不如我跟楼下小卖部张婶聊得多。 那天窗台上的绿萝又黄了片叶子,我蹲下来想掐掉,指尖刚碰到叶尖,就听见客厅传来他摔门的声音。 结婚第三个月的周二傍晚,降压药的事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前一天晚饭时我还跟他说,妈药瓶见底了,你明天下班路过药店记得带一盒,他扒拉着米饭说“知道了知道了”,眼睛没离开手机屏幕。 转天我下班早,刚把菜切好,婆婆从对门过来问,降压药是不是没了,她头晕得厉害。 我心里咯噔一下,赶紧给老公打电话,他那边吵吵嚷嚷的,说“哎呀忘了!你先去买不行吗?”就挂了。 等他七点多回来,一进门把包往地上一扔,劈头盖脸就问“药呢?我妈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负得起责吗?” 我刚想说“我下班也不顺路”,话没出口,他手指头就戳到我鼻子上了。 “跟你那没教养的爹妈一个样!眼里根本没长辈!”这句话像根针,扎得我耳朵嗡嗡响。 我当时正切着姜,刀刃还在案板上,手一抖,姜片滚到地上。 他还在骂,什么“上梁不正下梁歪”,什么“娶了媳妇忘了娘”,声音大得楼道里都能听见。 我攥着刀柄,指节发白,厨房的抽油烟机还在嗡嗡转,把他的声音搅得支离破碎。 这时候婆婆从对门过来了,站在门口没进来,就看着她儿子吼,半天说了句“行了行了,药我让老张帮买了”,然后拉着他胳膊往对门走,一句没说他。 我蹲在地上捡姜片,地板凉飕飕的,眼泪啪嗒掉在姜皮上,混着泥点点。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他在公司跟司机吵了架,货送错地方被罚了款,心里正憋着气。 张婶后来跟我说,她儿子有时候也这样,在外面受了气,回家就冲媳妇撒,“男人嘛,可能就是没处发泄”。 但这能成为骂人家父母的理由吗?我爸妈在老家种地,一年到头省吃俭用,供我读完大学,怎么就成了“没教养”? 婆婆其实不是不明事理的人,她后来偷偷塞给我两百块钱,说“别跟他一般见识,他就是被我惯坏了”。 可每次我们真吵起来,她要么说“小两口哪有不吵架的”,要么干脆躲回自己屋,从来没当面说过她儿子一句不是。 我有时候想,是不是在她心里,儿子永远是对的,媳妇再好也是外人? 就像她总把好吃的菜往他碗里夹,我夹一筷子排骨,她能盯着我碗看半天,好像我多吃了她家多少东西似的。 那天晚上我没回卧室睡,在沙发上蜷了一夜。 后半夜听见他起来喝水,脚步在我旁边停了几秒,没说话,又走了。 第二天早上我起来做早饭,把他的牙刷从杯子里拿出来,塞进他的包里。 他醒了问“你干嘛?”我说“从今天起,你的东西自己管,我爸妈也轮不到你骂,下次再让我听见一句,咱们就去民政局。” 他愣住了,张着嘴想说什么,我没理他,把婆婆的药放在门口换鞋凳上,用便利贴写了“记得吃”,贴在药瓶上。 从那以后他确实没再骂过我父母,虽然吵架还是会有,但至少不再扯到长辈身上。 我们在那个家属院又住了两年,后来攒了点钱,在郊区买了个小两居,搬出去的那天,婆婆站在门口抹眼泪,往我包里塞了六个煮鸡蛋。 现在有时候跟朋友聊起这些事,她们说“你当时就该硬气点”,也有人说“夫妻哪有不磨合的”。 其实我后来想明白了,婚姻里的事,哪有什么绝对的对错,就像那盆绿萝,黄叶子掐了还会长,关键是浇水的人得知道——根在哪儿。 前几天整理旧物,翻出那个便利贴,字迹都模糊了,可“记得吃”三个字还能看清。 现在我家阳台上也养了盆绿萝,叶子绿油油的,老公每天早上会浇水,一边浇一边说“你看这叶子,比你刚认识我那会儿精神多了”。 我蹲下来看着他的手,指甲缝里还有昨天修水管蹭的泥,突然想起来,他第一次骂我爸妈那天,也是这样,手忙脚乱的,好像全世界都在跟他作对似的。 也许人这一辈子,就是在这些磕磕绊绊里,慢慢学会怎么跟另一个人好好说话吧
我今天狠狠怼了儿子,结婚到明年二月份五年了,儿媳妇从没做过一顿饭。晚饭儿媳妇要吃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