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航母搭载舰载机的能力惊为天人,数量永远比日军航母舰载机数量多,原因就是日本人将飞机全部要收进机库的,舍不得放甲板上风吹雨打,而老美可不管,除了塞满机库还有大量甲板系留飞机,硬生生把载机数拉上去了。 太平洋战争中,美军航母搭载飞机数量总是压过日军一头,这不是巧合,而是设计和操作习惯决定的。日本海军坚持把所有飞机塞进封闭机库里,目的是保护设备免受海风和盐雾腐蚀,这种做法源于对机械维护的重视,但机库空间有限,限制了总容量。翔鹤级航母理论上能装82架飞机,可1942年由于生产跟不上,实际只搭载60多架,工厂产量不足以补充消耗,导致航空队编制勉强维持。 相比之下,美军航母采用开放式机库,便于通风和快速维修,更重要的是他们大量利用飞行甲板停放飞机,把机群固定在甲板尾部,用绳索拉紧翼面,即使在海上颠簸也稳当。企业号航母因此能携带77架,约克城号79架,大黄蜂号76架,美军飞机翼折叠比例更高,折叠后占地小,挤出更多空间。日军飞机产量问题在1942年特别突出,前线损失后补充慢,航母常常空载运行,而美军工业产能强劲,源源不断提供新机。 美军起飞顺序从战斗机到轰炸机再到鱼雷机,重载飞机放最后,利用短距起飞腾出甲板,日军则严格要求飞机进库,甲板保持空闲,起飞准备时间长。美军这种甲板系留方式硬生生拉高了载机数,在战斗中能快速集结空中力量,形成数量优势。日本航母设计偏向轻型, hangar全封闭无法内部预热引擎,维护效率低,美军开放设计让操作更灵活。 1942年日本飞机制造仅增加有限数量,无法满足战争需求,美军则 commissioning新航母时飞机齐备。这种差异直接影响海战结果,日军早期优势因产能瓶颈消退,美军后期空中打击力压倒性强。日本海军对设备的保护意识虽有道理,但牺牲了实战灵活性,美军不管风吹雨打的作风更适应长期作战。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成为太平洋战争转折点,南云指挥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和飞龙号四艘航母,总飞机约248架,对抗美军企业号、约克城号和大黄蜂号的234架。战斗从6月4日清晨开始,南云下令108架飞机攻击中途岛,包括36架俯冲轰炸机、36架水平轰炸机和36架零式战斗机护航,摧毁岛上部分设施,但美军防空炮火造成日机损失。 南云保留另一半飞机待命,武装鱼雷准备对美舰打击,美军侦察机发现日舰位置后,派出鱼雷机低空攻击,日军战斗机升空拦截,击落多架美机。南云命令切换武装,从鱼雷换成炸弹,机库内弹药堆积增加风险。美军俯冲轰炸机趁机从云层突袭,10时24分击中赤城号,炸弹引爆甲板飞机,造成连锁爆炸,舰体严重损坏。加贺号和苍龙号相继中弹,火势失控,舰员弃舰,飞龙号反击,派出飞机击沉约克城号,南云转移到长良号巡洋舰继续指挥,但日军损失三艘航母。 此战日本损失四艘航母、322架飞机和多名资深飞行员,美军损失一艘航母和147架飞机,成为战争分水岭,美军从此掌握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