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一颗重量超过七两,价值超过200万的野生老山参在东北被挖出,而且开挖

君轩谈历史 2025-11-26 21:45:00

1981年,一颗重量超过七两,价值超过200万的野生老山参在东北被挖出,而且开挖时长白山电闪雷鸣,让众人感觉十分惊异,最终这棵山参被当做国宝收藏。 这件事在当时的东北林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毕竟那个年代万元户都算得上稀罕物,突然冒出个价值两百万的宝贝,换谁都会心里打鼓。 现在回头看这事儿,除了宝贝本身的价值,更让人琢磨的是那雷电异象和最后捐给国家的决定,这其中的曲折怕是只有当事人最有体会。 1981年的东北山区刚经历政策调整,林业部新出的规定让个体采参合法化,这消息就像一场及时雨,让靠山吃山的乡亲们看到了新希望。 长白山脚下的采参人张老根那会儿正为给儿子娶媳妇的彩礼发愁,听说这政策后连夜召集了五个老伙计,都是祖辈传下来的采参手艺,最年轻的也有四十出头。 本来想跟着大队人马去热门区域碰碰运气,但后来发现那些地方早就被踩遍了,反倒是偏远的背阴坡可能藏着机会。 进山那天早上,五个人备足了干粮,带上祖传的鹿骨钎子和红绳,天不亮就往长白山深处钻。 张老根走在最前面,手里拿着爷爷传下来的"观山经",专挑那些土壤发黑、腐殖质厚的地方走。 在一片被风刮倒的大树根旁,眼尖的老李突然喊了一声,只见一簇巴掌大的五匹复叶在杂草里若隐若现,这可是老参的典型特征。 几个人赶紧跪下磕头,按老规矩用红绳把参茎缠上,生怕"参娃娃"跑了。 刚拿出鹿骨钎子准备开挖,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远处传来隆隆雷声。 山里天气多变本是常事,可这次有点不一样,雷声就在头顶打转,闪电一道接一道劈向附近的树梢。 五个人谁也不敢停手,毕竟这么大的参见一次可能就是一辈子。 张老根让其他人撑着油布挡雨,自己跪在泥里一点点扒开土壤,每动一下都要仔细观察须根走向,整整两个小时才把这棵带着土坨的山参完整取出来。 上秤一称,不多不少287.6克,七两还差一点但已经是近三十年最大的发现。 消息传出去没几天,就有药材商找上门来,开口就是八十万,后来加到一百二,最后涨到两百万。 那会儿县城最好的房子也就三千块,这钱能买半个县城了。 五家人坐在一起商量了三天三夜,有人说分了钱各自过好日子,有人担心露财招祸,张老根想起挖参时的雷电,总觉得这不是普通的宝贝。 县文化馆的人听说后特意跑来,带着几本古籍说这品相的山参应该进博物馆,最后投票决定捐给国家,每个人只领了五百块的误工补贴。 现在这棵山参还在吉林省博物馆的珍宝馆里,用特制的楠木盒盛着,旁边的说明牌写着"1981年长白山特级野山参"。 张老根前年还去看过一次,八十多岁的人了,站在展柜前看了半小时,出来跟孙子说当年那决定没错,钱花了就没了,这东西能让后人都看看咱长白山的宝贝。 现在野生山参成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想再见到这么大的已经很难了,当年那道闪电,或许真的是大自然给人类的一点提示。 如此看来,这个故事不只是关于一棵值钱的山参,更像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从为生计发愁的采参人,到面对巨款不动心的普通人,最后成为守护文化的无名英雄,张老根和他的伙计们用自己的选择诠释了什么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如今长白山已经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野生人参的采挖也受到严格管控,这种对自然资源的敬畏,或许正是从这样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里慢慢积累起来的。

0 阅读:34
君轩谈历史

君轩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