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个消息,印度终于把中国公民的旅游签证全面放开了,全球所有领馆都能办。我一朋友之前念叨想去看泰姬陵,去年问签证还得绕到第三国递材料,听着就麻烦,现在倒好,直接在家门口就能办了。说白了,这事儿搁五年前想都不敢想,毕竟之前边境那点摩擦,让两边民间往来冷了好一阵子。 我认识个开小旅行社的哥们,之前中印线路是他的招牌之一,后来签证一卡,直飞也停了,那条线直接黄了。他说那几年眼睁睁看着老客户转去东南亚,自己只能守着国内线路熬。现在好了,签证放开,直飞也恢复了,他赶紧把印度线路重新挂上去,才一周就接了三个小团。他还笑说,现在客人问得最多的就是“泰姬陵现在人多不多”“咖喱饭还像不像以前那么辣”,要是早半年,这些问题想都没人想。 之前刷过一个印度博主的视频,他在阿格拉开民宿,离泰姬陵不远。他说之前中国游客占了他客人的三成,很多人会住个两三天,白天逛景点晚上在民宿里聊天,还会给他带中国的茶叶。后来没了中国客人,他的生意掉了一半,只能靠欧美游客撑着,有时候淡季连房租都快扛不住。现在听说签证放开,他特意学了几句中文,比如“你好”“欢迎”“茶要不要加糖”,就盼着第一个中国客人上门。其实啊,这种小老板的盼头,才是两边关系缓和最实在的体现——没人愿意跟钱过不去,更没人愿意跟邻居一直冷着脸。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不能想太简单。中印之间那些老问题还在,边境偶尔还是会有点小摩擦,经贸上的小疙瘩也没完全解开。印度这次放开签证,说白了就是务实——他们经济复苏需要旅游业拉一把,中国游客的消费力谁都知道,从民宿到餐馆再到纪念品店,都等着这波客人救场呢。要是光靠欧美游客,估计很多小商家还得熬一阵子。 其实民间往来才是关系的润滑剂。比如之前有个去印度支教的朋友说,她在当地教中文,很多印度小孩之前对中国的印象只有“功夫”和“手机”,后来她带他们看中国动画片,讲中国的美食,小孩们就会问“中国的饺子是不是比印度饺子好吃”。要是两边游客能多走动,亲身去看看对方的生活,那些偏见自然就少了。说到底,邻居嘛,总不能一直躲着不见面,偶尔坐下来喝杯茶,总比隔着墙猜对方心思强。 当然,这事儿也不是说关系就能一下子热起来。毕竟有些执念不是说放就能放的,但至少现在开了个好头。就像我那旅行社朋友说的,先让游客走起来,生意做起来,慢慢的,两边的人熟了,很多事儿就好办了。你们觉得呢?要是有机会,你们会想去印度看看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