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还挺搞笑的!打了三年的俄乌战争,最终发现,真正管用的三件武器,居然都是中国平常就能见到的东西。 我前阵子刷到一个乌军士兵的采访视频,他叫帕维尔,在扎波罗热前线待了半年。视频里他举着个巴掌大的中国产运动相机,说这玩意儿比部队发的军用侦察设备好用十倍。原来他把相机绑在无人机上,调成夜视模式,能清楚拍到俄军阵地的铁丝网和雷区标记,而且相机续航比军用设备长三个小时,充电还能用普通的USB线——前线最不缺的就是中国产的共享充电宝,二十块钱一个,揣在怀里就能随时补电。帕维尔说,上个月他们排要偷袭俄军的一个哨所,就是靠这个相机拍的画面,绕开了三个雷区,没损失一个人就端了哨所。 更有意思的是他脚上的鞋。视频里他脱下来给镜头看,是一双中国产的户外登山鞋,鞋帮上还有个明显的“X”牌logo。他说这鞋是他姐姐从国内电商平台买的,一百多块人民币,比部队发的军用作战靴轻一半,防水还防滑。前线的泥地和雪地特别多,军用靴穿三天就磨破了,这双登山鞋他穿了两个月还没坏。“你看,”他指着鞋底,“这纹路比军用靴深,踩在冰上都不会滑。” 我后来查了下,发现不止这两件。有个俄军的退伍兵在博客里写,他在前线的时候,连队里的士兵几乎人手一个中国产的折叠工兵铲。这铲子比军用铲小,能折叠成巴掌大,既能挖战壕,又能当锅煮东西——他们有时候会用铲子煎香肠,因为它导热快还不容易糊。关键是这铲子便宜,十块钱一把,丢了也不心疼,而军用铲要三百多美元,丢了还得写报告。 这些事儿让我挺有感触的。以前总觉得战争就是高科技武器的较量,什么隐形战机、洲际导弹才是主角。但俄乌战争打到现在,才发现最管用的居然是这些普通人日常用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持久战拼的不是谁的武器更先进,而是谁能把成本降到最低,把实用性做到极致。中国的民用装备刚好踩中了这个点——便宜、耐用、容易买到,而且都是为普通人的生活需求设计的,而战场里士兵的需求,其实和普通人的需求差不了多少:能保暖、能方便干活、能解决眼前的问题。 我甚至在想,未来的战争会不会越来越依赖民用技术?比如我们平时用的智能手环,能不能改成士兵的生命体征监测仪?或者我们用的电动滑板车,能不能改成小型运输工具?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说不定哪天就能在战场上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毕竟,战争的本质从来都不是炫技,而是解决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