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琳称中国供应链不构成排除性标准这份声明的背景,是特斯拉对对"特斯拉要求北美工厂排除中国零部件"的传闻做出回应声明的现实背景是特斯拉供应链的双面现实,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以及北美供应链的"去中国化"动向。上海工厂本土化率超95%,签约中国一级供应商超400家,其中60多家已进入全球采购体系。Model 3/Y在华售价低于美国6-8万元,主要得益于中国供应链的成本优势(如中控屏100美元vs美国200美元) 中国控制全球94%磷酸铁锂电池产能、70%锂电池产业链,宁德时代为特斯拉提供全球1/3的电池《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特斯拉要求供应商从2025年初开始,在北美生产环节排除中国零部件,计划1-2年内完成全面替换。这主要受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驱动,该法案规定"受关注外国实体"(主要指中国)制造的电池组件不得享受补贴。目前特斯拉已替换部分中国零部件,预计总成本将增加50%,但为保留美国消费者7500美元补贴只能说不得已而为之特斯拉的这一番说辞是在努力安抚中国供应商,但回避了特斯拉北美工厂确实在执行"去中国化"的现实,表态与实际操作存在脱节。未能解决全球化商业逻辑与地缘政治冲突的根本矛盾,现实的割裂依然存在在当今地缘政治环境下,纯粹的商业决策已难以为继,企业必须学会在政治与商业之间寻找平衡点。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真正的立身之本始终是技术、效率、韧性的综合优势陶琳的声明也戳破了当代全球供应链的核心悖论: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区域化的深刻矛盾。特斯拉的"双重标准"(全球统一标准vs区域政治合规)并非个例,而是众多跨国企业面对中美博弈的共同选择。对中国供应链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契机,短期需适应全球供应链重构的阵痛,长期则应加速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打造真正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