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男子发视频喊话:“请相关部门过来看看,给树木松松绑,帮帮它们吧!”原来,苏州相城经开区路边有一些行道树套有金属卡箍,如今已嵌进树干,男子看着于心不忍,于是发多条视频呼吁相关部门给树木“松绑”!网友:为什么这种事情要等着老百姓发现? 说起来这些金属卡箍最初也是 “好心”,当年这些树还是小树苗的时候,为了让它们在风中站稳脚跟,顺利扎根生长,工作人员给每棵树都套上了金属卡箍,就像给幼苗系上了 “安全带”,本意是挡风遮雨、保驾护航。 可谁也没想到,随着岁月流逝,小树苗渐渐长成了挺拔的行道树,树干一天天变粗,那些本该及时拆除的金属卡箍,却被彻底遗忘在了原地。 如今再看这些树实在让人揪心,原本光洁的树干上,深深嵌着一圈圈金属卡箍,有的已经完全 “吃” 进了树皮里,勒出了触目惊心的深沟,有的树木因为受力不均,树干都长歪了,出现了畸形就像被人死死扼住了咽喉,只能在沉默中承受这份 “慢性绞杀”。 这些卡箍不仅破坏了树木的外观,更严重的是,它们阻断了树木的 “生命通道”,韧皮部无法正常传输水分和营养,时间久了,树木的长势会越来越弱,甚至可能慢慢枯萎。 更让人担心的是安全隐患,现在的树木看似挺拔,可被卡箍勒住的地方,就成了最脆弱的受力点,就像给长大的孩子穿小时候的铁鞋,根本承受不住外力,一旦遇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这些被 “束缚” 的树木很容易从勒痕处折断,而路边人来人往,倒下的树木砸到行人和车辆,后果不堪设想。 这位拍视频的市民就是路过时偶然发现了这些 “受伤” 的树木,看着树木被卡箍勒得痛苦的样子,他实在不忍心,于是拍下多条视频,对着镜头急切地向相关部门喊话,希望能有人来帮帮这些无声的生命,视频上传到网上后,很快收获了数千个点赞,网友们的共情和质疑声也扑面而来。 大家纷纷留言:“树都快被勒断了,日常养护的人难道看不到吗?”“本来是种树造福市民,结果后续管养成了空话,这不是白忙活吗?”“为什么这种本该是基础养护的事,非要等到老百姓发视频上了热搜才重视?” 还有人想起了城市里其他类似的景象,东环路曾被铁架困住的银杏,姑苏区被晾衣绳勒了多年的古柿树,这些例子都戳中了 “重建设、轻管养” 的通病,当年种树时热热闹闹,可一旦树木栽下后续的养护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好在这次当地部门的反应还算及时,没有拖泥带水,视频发酵的当晚和次日凌晨,工作人员就展开了全路段的排查,把数十棵树木身上的金属 “枷锁” 拆除,对于那些伤势最重的树木,还进行了专门的伤口处理,这一夜的忙碌暂时化解了树木的危机,也回应了市民的关切。 但这件事背后暴露的问题却值得深思,虽然危机暂时解除了,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巡查机制的失灵是不争的事实,所谓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不应该只体现在出了事后的 “连夜整改”,更应该是防患于未然的 “日常关照”。 如果工作人员能定期巡查,及时关注树木的生长情况,这些金属卡箍早就该被拆除,根本不会等到树木被勒得伤痕累累才被发现。 其实,城市的温度,从来都不只体现在高楼大厦的高度,更藏在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里,路边的树木不仅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更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默默伫立在路边,为市民遮风挡雨,本该得到最起码的尊严与呵护。 这次由市民倒逼出来的 “松绑行动”,希望松开的不止是树身上的金属卡箍,更是城市管理思维中那些僵化、被动的 “结”,如果能建立起详尽的树木养护台账,明确养护责任和时间节点,或者推广使用可降解、有弹性的支撑材料,或许就能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信息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