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核试验倒计时,中俄联手一招破局,稳握主动权 当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上将与俄罗斯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在莫斯科握手时,华盛顿的决策者们恐怕要重新审视全球战略棋盘了。 这场时隔两年的中俄防长会晤,不仅标志着两国军事合作进入新阶段,更在导弹防御这个敏感领域释放出强烈信号——面对美国单方面退出军控体系、重启核试验的挑衅行为,中俄正在构筑一道联合防线。 特朗普政府一边推进“金穹”导弹防御系统(图1),一边扬言重启核试验,这种赤裸裸的战略讹诈反而促成了中俄的靠近。在美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即将到期、核军控谈判停滞的背景下,中俄选择在导弹防御领域深化合作绝非偶然。 从双方代表马柳金与李次江的会谈内容看,两国不仅要对全球战略威胁进行联合分析,更要探讨具体的反导技术合作路径。这种合作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军售关系,正在向联合研发、系统集成的深度迈进。 中俄在核威慑领域的互补性令人瞩目。俄罗斯拥有苏联时期积累的远程预警系统技术和丰富的核实战经验,中国则在新一代导弹技术和系统集成上进步神速。 正如军事评论员宋忠平所言,中国的反导网络主要针对美国从太平洋方向的来袭导弹,俄罗斯则更侧重欧洲方向,这种地理上的天然互补让两国合作构建全方位导弹防御体系成为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中俄此次军事合作的升级有着坚实的核力量支撑。中国在阅兵中首次公开展示“核三位一体”打击体系,从空射的JL-1导弹(图2)到潜射的JL-3,再到陆基的DF-5C和DF-61,这套组合拳不仅展示了技术突破,更体现了战略决心。 俄罗斯同期试射的“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和“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则展现了另一种不对称打击能力。这些新型战略武器系统正在改变传统的核平衡计算公式。 清华大学的周波大校点明了问题的核心:中国核力量建设的目的是确保“没人敢对中国动使用核武器的念头”。这句话道出了中俄加强战略协作的根本逻辑——在美国单方面追求绝对安全的同时,其他国家也必须拥有确保相互摧毁的能力,这才是维持战略稳定的基石。 从访俄承诺“增强合作韧性”,到会见米舒斯京时强调对俄关系是“战略选择”,再到中俄三国领导人在北京同台亮相,这一系列外交动作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战略组合拳。 特别是中俄海军在“海上联合-2025”演习后的太平洋联合巡逻(图3),将两国军事合作从象征性举动推向实战化部署。 技术层面的合作只是冰山一角。中俄在导弹防御领域的协作背后,是两国对当前国际秩序演变的共同判断。 美国试图通过导弹防御系统获得单方面战略优势的行为,正在破坏全球战略稳定。当中俄开始共享预警数据、协调反导策略时,美国精心构建的导弹防御体系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 这场围绕导弹防御的博弈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趋势:单极世界正加速向多极世界转型。中俄军事合作不是为了挑战现有国际秩序,而是为了阻止某个大国通过技术优势获得单边军事霸权。在核威慑这个最敏感的领域,力量平衡永远是维护和平最现实的保障。 随着中俄将合作范围扩展到太空安全、网络战等新兴领域,两国正在构建起全方位的战略安全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不仅关乎双边关系,更将重塑整个国际安全架构。 当美国继续在军控问题上采取单边主义做法时,中俄这种基于相互尊重和利益协调的合作模式,或许能为陷入僵局的全球安全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在这场重新洗牌的战略博弈中,中俄通过务实合作证明:在核威慑领域,任何追求绝对安全的尝试都会引发更强烈的不安全感,唯有承认相互脆弱性基础上的战略平衡,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