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问:早苗在美国的支持下,想做第二个乌克兰,拉东大下水,逼我们开枪,美国很阴险,我们不得不出手时,该怎么办?又怎么化解?求卢老师点评 这样的担忧,折射出国际博弈中一个关键命题:当对手试图用“代理人冲突”制造陷阱,如何避免陷入被动应对的困局?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屡试不爽的套路,本质是将地区力量转化为消耗对手的棋子——乌克兰如此,如今试图在东亚复制,逻辑如出一辙。 早苗的角色,恰是这盘棋中被推到前台的“马前卒”。其所谓“效仿乌克兰”的表态,背后是美国搅动地区局势、牵制主要对手的战略算计。 卢师答:听教员的。必须在我们选择的时间、地点、方式与敌人斗争,而不是被动地陷入敌人的逻辑陷阱。先完成高维度的博弈,剩下的物理战争就秋风扫落叶了。 这句回应,点破了破局的核心:博弈的主动权,永远不能交给对手。 何为“高维度博弈”?并非简单的军事力量堆砌,而是在经济循环、科技自主、规则制定等战略层面构建优势,让对手的局部挑衅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 就像棋盘对弈,若只盯着对方“将军”的棋子,难免顾此失彼;唯有在全局布势,掌握“先手”,才能让对手的攻势沦为徒劳。 美国想“逼我们开枪”,恰恰是因为其在高维度领域的优势正在松动——经济霸权受挑战,科技垄断遭突破,规则话语权不再一家独大,才急于用低维度的冲突打乱我们的节奏。 网友的担忧不无道理,这种“代理人战争”的阴毒之处,在于它能以极小代价消耗对手的战略资源,同时将冲突限制在局部,避免大国直接对抗的风险。 但卢老师的智慧在于,他指出了这种策略的命门——高维度优势一旦确立,物理层面的对抗便如“秋风扫落叶”。这不是轻视对手,而是强调战略优先级的排序:先立己,后破敌。 历史早已证明,大国竞争的胜负,从来不取决于一场局部冲突的得失,而在于谁能在更根本的力量维度上占据主动。 当我们在科技自主、产业升级、区域合作等领域筑牢根基,所谓“拉下水”的企图,不过是蚍蜉撼树;当我们掌握了冲突的节奏与规模,“不得不出手”的被动,自然转化为“伺机而动”的从容。 为何强调“我们选择的时间、地点、方式”?因为主动权的本质,是让对手的计划失去预设条件——他想在东边挑事,我们可以在其他维度施加反制;他想速战速决,我们偏用战略定力拖垮其耐心。 这场较量,不是一城一地的争夺,而是全局优势的积累。美国越是急于制造冲突,越暴露其战略焦虑;我们越是稳住阵脚,在高维度领域持续发力,破局的窗口就越清晰。 所谓“秋风扫落叶”,不是指军事上的碾压,而是高维度优势形成后的连锁反应——当对手的经济支撑、联盟体系、战略资源相继受限,其代理人的“跳梁”行为,自然失去后续动力。 面对这样的棋局,最关键的不是纠结“是否出手”,而是确保“如何出手”的主动权永远在自己手中。 这既是历史经验的启示,也是应对当前复杂局势的理性选择——在全局棋盘上落子,而非在对手的局部陷阱中纠缠
G20峰会变"独角戏":高市早苗被中国"不见",美国盟友撤走导弹G20峰会还
【4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