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是人民的,故宫不是明朝老朱家的,也不是满清爱新觉罗家的,故宫是属于人民的,故宫不可能,也永远不可能属于某一家族的私产,在法律上不可能,在口号上咱们也绝对不允许这种言论的存在。 最近故宫神武门外,有姑娘穿着琵琶袖的明制汉服拍照,阳光穿过朱红宫墙落在她的裙裾上,团花纹路像活了过来;不远处,另一群游客围着穿旗装的阿姨讨论领口的盘扣,两种服饰在同一时空相遇,评论区里关于“美丑”的争论突然炸开了锅。 为什么同样是传统服饰,有人觉得清朝旗装的马蹄袖、箭袖透着拘谨,远不如明制汉服的交领右衽舒展大气? 有人翻出历史说,明朝永乐年间朱棣调集全国能工巧匠营建紫禁城,那些榫卯结构里藏着的营造智慧,确实该给老朱家记上一笔;可这就能说明故宫是朱家的吗?就像都江堰不是李冰的私产,大运河不属于隋炀帝一样,历史遗产从来只属于所有见证它的后人。 也有不同声音冒出来:“清朝服饰也有讲究啊,比如马蹄袖源自骑射,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的融合,不能光凭‘好不好看’就否定。” 这话有几分道理,但审美本就是主观里藏着客观——明制汉服的宽袍大袖符合传统“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连纹样都讲究“图必有意”,团龙、翔凤、缠枝莲,每一笔都透着对生活的热爱;而旗装的窄袖、紧腰,在很多人眼里确实少了些飘逸感。 不过话说回来,服饰选择终究是个人自由,有人就偏爱旗装的庄重,觉得那是另一种历史的印记。 可这自由得有个前提:不能忘了故宫的本质——它是600年历史的见证者,是全体人民的文化遗产,不是哪家哪姓的“祖宅”。 为什么大家会对服饰争论这么较真?或许是因为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触碰历史:穿汉服的姑娘想感受“九天阊阖开宫殿”的气魄,穿旗装的阿姨想贴近“康乾盛世”的余温;这种对历史的亲近感,本就该建立在“故宫属于人民”的共识上。 争论归争论,有个事实没法绕开:评价传统服饰可以各执一词,但谁也不能把故宫从“人民”这个定语里摘出去。 就像太和殿的铜鹤在阳光下站了六百年,看过朱家的龙袍,也见过爱新觉罗的朝珠,最终它守护的,从来不是某个家族的荣耀,而是每个普通人走进这里时,心里那句“这是我们的故宫”
你是在为大明朝的朱由检哭丧,还是在为大清朝的爱新觉罗家辩护?我告诉你,你拜错
【58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