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小米下线了自己的第五十万辆小米汽车,总计耗时602天。当时我其实就在思考一

周天在路上 2025-11-25 00:31:19

前两天小米下线了自己的第五十万辆小米汽车,总计耗时602天。当时我其实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小米来说它到底是怎么思考互联网舆情反馈的。你要按互联网表现出的舆情情况来看,小米当场倒闭都是轻的,说句人人喊打那是一点不为过,怎么在交付端还有这么多人在经历了这种互联网舆论战术打击后还坚持买小米呢?是不是很割裂?更割裂的还在后面。EV.com在全方位评测了YU7后给出了这样的感慨:“这可能是我驾驶过最完美的电动车。”并且在之后继续抛出了一个可能让很多人没法回答的质问:“这家公司直到几年前还在生产手机”。那么,从一家几年前还在生产手机(虽然但是现在也还在生产)的厂商到底为什么第一辆车就让福特的CEO爱不释手,为什么能让前通用汽车副总裁、现Caresoft总裁坦言:“当你对比,会发现小米YU7在几乎所有方面都胜过了Model Y。”,为什么能让彭博社底特律分处处长David Welch直接下判断:小米立志打造比特斯拉更好的车——并且成功了。他们到底都是依据什么得出的这样的总结?彭博社自己的锐评是:中国汽车的强大,已经让“关税”成为某些国家最后的保护伞。但长远看,这救不了任何人。我不知道你们看到了是什么感受,我的第一反应其实是有点“母语羞耻”的,没想到这么牛逼,但如果细细分析,人家其实说得挺对。小米在舆论和实际体验上的割裂源于小米得罪了全世界最恐怖的水军组织和其背后那不可描述的克苏鲁,但抛开这些怪物外,小米本身的产品有一点是很多厂商做不到或者根本意识不到的:这么多人满意这台车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小米做出了他们心目中想要的那台车,而不是这个价位只能给你这样的车。EV.com在总结时说:“我认为这款车收到30万份订单,将会让30万名顾客满意。” 说到底,造车难不难?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但如果你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认认真真做,我觉得真的没那么难。就像刘慈欣所说: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正是小米没有这种根深蒂固的傲慢与偏见,而是带着互联网思维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和消费者交朋友做好车,小米才有现在的好成绩。难吗?不难。学得会吗?我不好说。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周天在路上

周天在路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