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不去,普京也不去,中方通知日本,不会在G20见高市早苗!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事儿往深了看,可不就是世界性组织越来越没分量的直接证明,连联合国都早有这种苗头,说句形同虚设都不算夸张。 2008年金融危机时,G20峰会现场的签字笔在各国代表手中传递,47条金融改革计划墨迹未干,那时的会议室里还能听见共识落地的声响。 如今再走进G20会场,桌上的咖啡续了三次,最终达成的实质性共识却从2020年的18项骤减到5项,剩下的全是“支持多边主义”这类谁都不得罪的空话。 当南非代表在今年财长会上拿出低收入国家1.8万亿美元外债清单时,发达国家代表要么低头滑动手机,要么以“需国内立法程序”为由推脱;半年过去,19个申请债务重组的国家里,真正谈成的只有3个。 这尴尬的局面,与特朗普的“退群大戏”形成了刺眼的对照——2025年刚重返白宫,他第一天就签行政令退出世卫组织和《巴黎协定》,7月又第三次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握着退群通知的手微微颤抖,只能叹气“违背多边主义原则”。 更让人玩味的是,他转身就拉着欧盟官员在数字贸易协议上签字,和日韩代表敲定升级版双边贸易协定;在特朗普眼里,多边框架里和发展中国家掰扯“公平”,远不如双边谈判直接要关税减免来得实在。 难道所有国际组织都成了摆设?RCEP成员国2024年的贸易额达3.8万亿美元,增速12.5%,东盟国家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上涨15%,这些数字在G20的冗长声明里可找不到。 美国常年拖欠联合国会费,欠款额相当于3个维和特派团的年度预算,却在安理会否决权使用次数创十年新高(2023年7次)时,指责联合国“效率低下”;这种“既要特权又不担责”的逻辑,让本就分歧重重的国际合作雪上加霜。 新冠疫情时,发达国家囤积的疫苗够本国使用2.3倍,发展中国家接种率不足30%;联合国紧急医疗队背着4.5亿件防护装备奔波,却挡不住各国海关优先扣留防疫物资——资源分配的不公,成了多边信任崩塌的裂痕。 短期看,G20的“大圆桌”正被“小群聊”取代;长期而言,这或许提醒国际社会:真正的合作从不是会议室里的空泛承诺,而是港口码头上的集装箱、边境口岸的通关章。 2008年G20峰会的签字笔早已蒙尘,如今各国代表更习惯在双边协议上落笔——世界性组织的分量,从来不在建筑的宏伟,而在共识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