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每次中日有摩擦的时候,有个国家却异常的安静,这个国家就是新加坡。可能有的友友们会有疑问,两个国家起摩擦,关新加坡何事,我想说:事很大!!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他们的命门马六甲海峡,一半饭票捏在中国手里,另一半合作靠日本撑着,两边都得罪不起,而且新加坡的安全还绑着美国,敢乱说话就可能撕掉“平衡”的遮羞布,这种时候闭紧嘴,才是他们保饭碗、保安全的生存绝技。 11月17日,李显龙在东盟内部会议上的发言,就是不想卷进中日争端。 毕竟2024年新加坡港口4112.4万标箱里,90%是转口贸易,其中中日相关的机电、能源物资占了近六成,所以新加坡其实是怕中日摩擦的火星,溅到自己的“钱袋子”上。 新加坡虽然“华人占比七成”,但他们的外交字典里从来没有“血脉亲情”,只有“利益至上”,中日摩擦时的沉默,本质是算清了三笔不能亏的账。 第一笔是马六甲的“饭碗账”,这海峡是它的命根子,全球三分之一的海运贸易、半数以上的石油运输都从这过,而中国67%的原油进口、日本80%的能源补给都得走这条道。 2024年数据显示,新加坡海运业7%的GDP是中国直接贡献的,17万从业人员的饭碗都绑着中日贸易,要是中日真闹僵,中国改走北极航道、日本缩减对华出口,新加坡的转口贸易就得掉三成。 第二笔是投资的“合作账”,中国是他们最大贸易伙伴,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每年带动数百亿贸易额;日本则是他们重要的技术来源国,电子元件、精密制造设备的合作占了新加坡高端产业的23%。 去年日本半导体企业瑞萨在新加坡建研发中心,砸了12亿美元,要是新加坡敢帮中国骂日本,这笔钱可能就撤了。 但如果反过来帮日本站台,中国停了对新的农产品进口,新加坡超市货架就得空一半。 第三笔是安全的“靠山账”,新加坡国土才735平方公里,连淡水都要进口,没战略纵深可言,只能靠美军樟宜基地撑场面,可美军的核心目标是制衡中国,要是新加坡公开帮中国,美军可能就缩减基地投入。 要是帮日本反华,中国又可能在马六甲的航运服务上“卡脖子”,左右都是坑,还是闭嘴最安全。 而且新加坡的安静不是“不表态”,他们把话都藏在幕后外交里,把姿态做在实际利益上,比那些喊口号的国家精多了。 11月10日中日因“凉月号”事件再次交涉时,新加坡外长维文没公开说话,却悄悄召见了中日驻新大使,一边劝中国“保持克制维护航道稳定”,一边跟日本说“别在南海搞刺激动作”,就是怕战火燎到自己家门口。 这种“幕后调解”的套路它玩了十几年,2012年钓鱼岛危机时,《联合早报》就发文帮日本“解释”立场,转头又给中国递消息说日本内部有分歧。 更妙的是他们的舆论管控,国内媒体提中日摩擦只能说“呼吁对话”,绝不能有偏向性评论,11月15日有新加坡博主骂高市早苗“挑衅”,没半天就被下架,理由是“影响外交关系”,这种对舆论的严控,就是为了避免被中日任何一方抓话柄。 新加坡甚至会借东盟的名义传递信号,11月东盟外长会的声明里“呼吁各方冷静”的表述,就是新加坡牵头写的,既表达了立场,又不用自己单独担责,这算盘打得,连美国都得喊一声“高明”。 而且新加坡的安静,还藏着对东盟的“带头作用”,他们怕自己一表态,整个东盟都被卷进中日摩擦,断了自己的“区域话语权”。 作为东盟里的发达国家,新加坡一直想当“领头雁”,可东盟里马来西亚、印尼都依赖中日贸易,要是新加坡帮日本,印尼可能就会跟中国走近,抢走转口生意,要是帮中国,马来西亚又可能联合日本搞港口竞争。 去年印尼的瓜拉丹戎港就抢走了新加坡5%的转口业务,要是东盟分裂,新加坡的区域地位就得下滑。 所以印尼故意安静,就是想让东盟各国都“保持低调”,维持住“不选边”的整体姿态,这样才能继续在中间当“调解人”,赚两边的好处。 可新加坡的“平衡术”再精,也架不住地缘格局的变化,他们的安静里,藏着越来越深的焦虑。 他们现在“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二元策略已经开始露馅,中国对樟宜基地的美军活动越来越警惕,2024年就减少了对新的港口投资,转而跟马来西亚合作皇京港,这就是给新加坡提的醒——平衡术玩过头,就可能两边都得罪。 这么看来,新加坡的安静,恰恰证明了中国的实力,因为他们不敢得罪我们。 而对我们来说,与其关注新加坡的态度,不如加快北极航道建设、巩固东盟其他国家的合作,当我们在马六甲的话语权足够强时,新加坡的安静,就会变成主动向我们靠拢的诚意。 毕竟在国际舞台上,从来都是实力决定立场,新加坡的算盘打得再精,也拗不过大势。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