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速公路不用水泥,而用沥青?一位60岁的包工头表示,80%的人不知道,一吨水泥的价格是沥青的十分之一,选择用沥青铺路不是因为贵的好,而是因为这些。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沥青这玩意好就好在,它能帮我们铺平“全生命周期”的大账,这账里藏着行车安全、养护成本、通行效率的大学问,80%的人只盯着买料的钱,却没算过后续的“无底洞”。 很多人觉得水泥可以造路,大多都是觉得水泥硬邦邦更结实,可高速公路要的不是“死硬”,是“刚柔并济”,这恰恰是沥青的看家本事。 水泥路面是刚性的,像块硬邦邦的石板,汽车天天碾、温差一折腾,不出三年准开裂,一裂就掉渣,补都没法补利索。 山东威青高速烟台段就是例子,之前的水泥路面用了没几年,全是裂缝、断板,今年7月刚完成“白改黑”改造,把水泥换成SMA-8沥青混合料,这沥青是柔性的,汽车压上去能轻微变形,卸力后又弹回来,抗车辙性能是水泥的三倍还多。 更关键的是抗高低温,四川研发的宽温域沥青,夏天60度不发软,冬天零下30度不裂,抗疲劳性能比普通沥青提升5倍,这要是换水泥,东北的冻融、南方的酷暑早把路面折腾碎了。 有数据表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寿命得够15年,水泥路面顶多8年,这一对比,谁划算自不用多说。 而且水泥路面看似便宜,可养护就是个无底洞,2024年威青高速改造前,那段水泥路面一年得补四次,每次补都要封路,单公里养护费就得12万,还堵得司机怨声载道。 改成沥青后,用高聚物注浆技术处理病害,单公里成本反而降了3万,而且至少能扛12年不用大修。 京沪高速更有经验,用沥青冷再生技术,旧沥青回收再利用,单公里材料成本直接省12万,碳排放还少了12吨,这账算下来,沥青反倒是那个更省钱的。 反观水泥,碎了就只能砸了重铺,旧水泥回收利用率不到30%,等于铺一次就浪费一次资源,长期看就是赔本买卖。 更别说最要紧的还不是成本,而是开车人的命,这才是沥青最不能被替代的优势。 水泥路面光滑,雨天一沾水就像抹了油,轮胎和路面的摩擦力直接降一半,公安部的统计数据摆着,雨天水泥路面的事故率是沥青的3倍,尤其车速超过80公里,刹车距离能差出10米,这10米就是生死线。 沥青路面就不一样,表面有细小的孔隙,能把雨水排走,就算下大雨也不会积水,摩擦系数比水泥高40%。 上海的低噪声沥青路面更讲究,孔隙率达18%,不仅不打滑,还能把行车噪音降5-10分贝,沿线居民晚上睡觉都踏实,这可不是水泥能比的。 而且比起省下的材料费,人的安全、出行的舒心才是最金贵的,还有施工效率同样是关键,高速是经济大动脉,断一天都不行,沥青在这方面甩水泥几条街。 今年9月G6京藏高速留宝窑大桥养护,要处理桥面裂缝和坑槽,用沥青铺装,半幅施工半幅通行,优化流程后提前8天完工,日均3.5万辆车基本没受影响。 这要是换水泥,光养护就得等7天,还得全封闭,堵上几十公里,司机耗的油、物流耽误的工,这笔损失比沥青贵的钱多多了。 威青高速改造时,施工队24小时不间断作业,70天就完成17.4公里“白改黑”,靠的就是沥青摊铺快、凝固快的优势,要是用水泥,工期至少得翻三倍。 现在新时代发展都讲环保,沥青在这方面也藏着巧思。 废旧沥青的回收率能到90%以上,粉碎后加新料就能再用,既省资源又减少垃圾,四川的复合改性沥青还能用废旧橡胶轮胎做原料,把固废变宝,抗老化性能还提升2倍。 可水泥拆下来的碎块只能当填埋土,既占地方又污染环境,根本不符合现在的绿色发展要求。 交通运输部把沥青再生技术写进强制规程,就是在推动这种环保又经济的模式,这可比盯着那点材料费的短视想法高明多了。 这么看来,高速公路选沥青不是“烧钱”,是懂行的选择,是算清了安全账、经济账、环保账的结果。 修路不是买白菜,越便宜越好,得看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效益,那些觉得“水泥便宜就该用”的人,不妨去走一走刚“白改黑”的威青高速,再问问常年跑高速的货车司机,他们最清楚哪种路面更稳、更省心。 沥青贵的那点钱,买的是15年的安心,是雨天不打滑的安全,是少堵车的效率,这笔账怎么算都值。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