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朱元璋对开国功臣进行封赏时,小舅子郭德成跪地说道:“皇上,臣做不来大官,不如给我个六品官吧!” 洪武元年南京刚定都,朱元璋开始大封功臣。公侯名单宣读完,郭兴郭英兄弟金印紫绶,风光无限。皇帝觉得妹妹的兄弟还在七品晃荡,太没面子,便当殿开口要给他升正五品以上,掌一卫实权。这在别人眼里是天掉馅饼,换成郭德成却是催命符。他立刻出班跪下,连称自己才疏学浅,性情懒散,担当不起重任。高位上去办事不力,早晚招来杀身之祸。殿上百官都听呆了,谁见过推辞皇恩的?皇帝追问,他直言人生只要有钱买酒喝就够了,别的一概不贪。朱元璋听他把话说得这么透,反倒点头,改赐六品闲职,不加实权,还额外赏了大批美酒金银。 这事没完。皇帝总觉得皇亲低位丢人,后来又几次在私下场合提起加官。郭德成每次都跪地苦求,理由越来越直白:自己管不住嘴,管不住手,高了必出事。皇帝起初还有点不悦,但见他态度死硬,也就随他去了。从那以后,宫中宴席上常见郭德成身影。皇帝偶尔小酌,必召他陪饮。他一杯接一杯,喝得衣冠不整,头发散乱,皇帝笑他醉汉,他借势再推高官,说六品已够,多了就是害自己。皇帝听了也不恼,反倒多赏酒资。宫里渐渐传开,郭德成成了专职酒友,出入宫禁如自家后院。 洪武早年朝堂封赏不断,别人抢破头的东西,他一次次往外推。皇帝有时单独召见,只摆小桌对饮,又提平衡家族升他四品。他立刻放下杯跪伏,说自己懒散成性,高位必生祸端,还说六品能长伴陛下喝酒,比什么都强。皇帝见他油盐不进,只好作罢,转头命内库送酒百坛、钱千贯。郭德成从此更肆无忌惮,宴后常常醉卧殿阶,侍卫扶他,他只喃喃谢酒。皇帝也习惯了,每次必备上等花雕,他喝完必再推官,皇帝皱眉归皱眉,最后总以赏赐收场。朝臣私下议论,这人真会做人,别人求之不得的,他死活不要。 这种推辞成了固定戏码。一次大宴功臣,灯火通明,皇帝举杯又说要升他。郭德成跪行几步,连称做不来,管不住手下反害家族。殿上有人偷笑,有人摇头,皇帝沉吟片刻,还是允了,又赏酒数十坛。郭德成就这样牢牢守住六品,宫中宴饮成了家常便饭。他深知皇帝最恨功臣有野心,自己表现得只爱喝酒不爱权,皇帝反而放心。别人升官像登天,他降级像喝水,靠的就是这份“傻劲”。这在洪武朝,几乎是独一份的生存智慧。 皇帝对郭家本就另眼相看,妹妹掌六宫,两个哥哥封侯,他却死死卡在六品。宫里人看他天天醉醺醺,以为真没出息,其实他比谁都清醒。洪武初年,功臣一个个被猜忌,他把“无能”演得滴水不漏。皇帝几次试探,他都用酒挡回去。赏赐越来越多,官职纹丝不动。时间一长,皇帝真信了他只想喝酒。郭德成用最低成本,换来了最高安全。 郭德成继续喝酒度日。一次宫中宴饮,他喝得烂醉,头发披散。皇帝笑着说他头发乱像醉疯。他醉中回嘴讨厌头发,不如剃光痛快。这话一出,全场死寂,触了皇帝早年当和尚的忌讳。皇帝当时没发作,他酒醒后却吓得魂飞魄散。回家立刻剃光头,换僧袍,在家敲木鱼念经,彻底装疯。消息传到宫里,皇帝大笑,称他疯汉,从此视作无害。洪武中后期胡惟庸案、蓝玉案株连数万,许多皇亲功臣家破人亡,郭德成却因这疯汉名声安然无事,一辈子喝着酒,平安终老。 洪武朝猜忌最重的时候,多少英雄好汉栽在功高震主上。郭德成从封赏那天起,就选了最不体面的路,却活得最长久。别人把命赌在军功和权位上,他把命赌在酒坛子和光头上。历史书上他没几行字,可那一句推辞六品官的话,救了他也救了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