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谁能想到,江苏科技大学的“郭某”用一张高中文凭,竟然把国内

世界今若在 2025-11-21 18:14:52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谁能想到,江苏科技大学的“郭某”用一张高中文凭,竟然把国内顶级科研圈耍得团团转。 2025年,郭某的“学术传奇”终于翻了车。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震惊,而是哭笑不得:他到底是怎么混过来的?难道真有靠自学成才混进顶级科研圈的“天才”?  博士导师、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创新人才、江苏省333工程首席等这些镀金头衔在他身上叠了一层又一层。 追溯郭某的“上位”之路,简直比小说还精彩。他靠着一份伪造的学历材料,从本科到博士,每一级都造得有模有样。 简历里洋洋洒洒,什么海外留学、知名实验室、国际顶级刊物论文全都齐活。 学校、评审、各级机构居然都没发现问题。   要不是2025年俄罗斯工程院公布外籍院士名单时,细心的人一查才发现郭某的身份完全对不上,估计他还得在“人才”路上一路高歌。 江苏科技大学公开回应时,谁都能看出尴尬。毕竟,郭某是他们重点引进的“科学家”,还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几乎是全校的“门面担当”。 其实,学术圈里造假不是什么新鲜事,国内外都闹过不少笑话。 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达比事件”,纽约州立大学的约翰·达比靠伪造数据一路升迁,最后东窗事发,被业界扫地出门。 日本“小保方晴子”靠虚假干细胞试验一度成了国民偶像,后来彻底翻车,学术圈震动很大。 这类故事在我国不算罕见,湖南某高校的“假学历教授”,东北高校的“假专家”,不少人混迹学界多年,靠着造假材料混到高位。 可像郭某这样,混进顶级人才工程、国家级项目,还能带博士生,实属罕见。 郭某的故事让人忍不住琢磨:为什么他能在那么多环节“无压力通关”?上课、带学生、写论文,他是不是有真本事?   其实,仔细看他的学术成果,会发现一个很扎眼的现象:论文大多是合作挂名,核心内容没什么亮点。 项目成果也没见多大的突破,真正有分量的创新很稀少。可他却能在各种人才评选、职称评审里一路绿灯。 问了业内人士才知道,如今很多科研机构、学校都在“抢人才”,谁能把“头衔”堆起来,谁就能拿到政策红利和科研经费。 学历、头衔、项目经历成了敲门砖,至于实际能力,反而被忽略了。 江苏科技大学的负责人后来也坦言,早在2023年就收到过匿名举报,但郭某的材料齐全,还附带国外认证,没人敢轻易否定。 直到2025年,外部信息对比,才被戳穿。现在回头想想,学校、评审、认定机构的审核流程,到底有多严格,还是只是走过场?如果不是外部信息公开,估计还真没人能查得出来。 其实,国内外“人才造假”屡见不鲜,也跟评价体系有关。 近些年,我国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计划”,地方、学校、科研单位都想要“帽子”,每年出台各种评选、补贴、奖励。 谁能把人才简历包装得光鲜亮丽,谁就能拿到项目和资源。很多真正做学问、搞创新的人,反倒因为没有头衔被边缘化。 而一些善于包装、擅长“整材料”的人,反而混得风生水起。   国外高校在这方面教训也不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有假博士混入实验室多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也曝出假教授混进管理层。 只不过,国外同行评议和学术公开做得更细,数据、论文、项目都有全流程透明。 日本、韩国也加强了学历审核和学术诚信,凡是科研申报都需提交原始材料和第三方认证。 相比之下,国内很多单位依然看重“头衔”,只要能拼材料,谁都能混进来。 郭某的故事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很多基层科研人员、青年学者,真正有能力却因为缺乏“帽子”错失机会,而靠包装出来的“高端人才”却能轻松坐享其成。 江苏科技大学这些年花了大力气引进人才,结果却让造假者钻了空子,这种错位让人无奈。 人才困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核心问题就是评价标准单一、审核流程不严、重包装轻能力。   说到头,这场闹剧本该早点收场。郭某如果真是个自学成才的高手,也不会选这条“捷径”。 居里夫人、法拉第、爱迪生这些科学巨匠,没一个靠造假混圈子,他们的创新和贡献经得起时间检验。   江苏科技大学的这场风波,给整个学术圈敲了个警钟——比学历、比头衔,最后比出来的,是谁的材料更假。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网 江苏科技大学造假者郭某曾申请多项专利,合作者包括校内领导

0 阅读:2
世界今若在

世界今若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