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可以不让我国进国际空间站,不让荷兰光刻机来我国,可以拦着伊朗石油不卖给我国,也能直接把我国电动车关在美国市场门外,可以……可一到稀土,美国就着急了,立马变脸,说什么都不能让我国停给他们供货。 这种做法,怎么看怎么别扭,怎么看怎么是典型的“双标”。 最近几年,围绕科技、贸易这些事,美国对我国是一套又一套的限制,手段层出不穷,但只要轮到自己有需求,立场马上就换了,这种现象,实在让人无语。 其实,美国和我国的矛盾,绝对不是一两天的事。 早些年,国际空间站还在建设阶段的时候,美国就直接把我国排除在外,不让参与。 理由说得挺冠冕堂皇,无非是所谓的“安全考量”,但归根结底,就是不希望我国掌握更多的先进航天技术。 美国当时的政策文件和相关部门公开表态都清清楚楚,谁都能查到。 此后,荷兰的光刻机亦成为美国重点盯防的对象。 美国密切关注,妄图掌控这一关键技术领域,其背后是对全球科技产业主导权的野心与争夺。 美国直接给荷兰政府和ASML公司施加压力,不让这些顶尖设备卖给我国。 实际上,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想卡住我国半导体产业的脖子。 不光技术领域,美国在能源等重要板块,同样用尽了各种花样。 伊朗石油事件宛如一面明镜,清晰映照出诸多现实问题,它以鲜活之态呈现在世人眼前,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实例,警示着人们关注国际能源领域的风云变幻。 美国为了制裁伊朗,连带着限制了我国正常的能源进口。 每逢有我国企业涉及伊朗原油合作,美国马上就会抛出一份制裁名单,表面上说是维护国际规则,其实就是在遏制我国发展。 美国财政部门每年通报制裁情况,相关企业名单、政策声明都一清二楚。 至于新能源汽车,美国也是说变就变。 前脚还在讨论怎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后脚就把我国电动车关税加到天上,直接堵住了出口的路。 美国政府已然坦承,其此番行径旨在为本国产业构筑保护壁垒,以维系自身产业的发展态势,尽显对本国产业的庇护之意。 我国商务部门多次提出严正交涉,强调这是赤裸裸的贸易保护,但美方置若罔闻。 这些年,不管是高科技还是能源,美国对我国的限制越来越多,做法也越来越直接。 只要涉及到他们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优势,什么“自由贸易”“公平合作”都可以搁一边。 可一旦我国掌握了重要资源,比如稀土,美国的态度立刻180度大转弯。 2023年,我国出台了稀土、镓、锗等稀有金属出口管制政策,这些金属对半导体、芯片、高端制造业都很关键。 美国一看不妙,马上出来表态,说我国这样做不利于全球供应链稳定,要求我国继续保持对外出口。 美方还联合一些盟友,要求我国“透明”管理稀土出口,甚至还开了不少国际会议专门讨论这个事。 这背后的逻辑说白了非常简单:只要是美国需要的资源,就要求别人无条件开放;只要是美国觉得有威胁的领域,立马就能设限。 美国在光刻机、芯片、航天、新能源这些领域对我国设限,都是以“国家安全”为理由,说得一个比一个理直气壮。 可一到稀土,就开始讲国际责任、全球合作,完全换了副面孔。 美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声明,每次都能看出这种反差。 其实,稀土并不是新话题。 相关部门公开说明,管控稀土出口主要是为了保护资源环境、提高稀土利用效率,也是为了推动产业升级。 我国也多次强调,出口政策完全符合国际规则,没有针对任何国家。 我国商务、外交等部门多次对外发声,表示反对任何双重标准,支持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实际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链的合作讲究互利共赢。 我国一直主张开放、合作,反对各种形式的经济胁迫。 美国如果真想搞好全球供应链安全,应该多一点合作、少一点打压。 可美国总是说一套做一套。 既要别国无条件敞开大门给他们提供资源,又舍不得本国高端技术流向别国。 特别是针对我国,美国的封锁与限制举措日益增多。 其种种行径,妄图遏制我国发展,却难阻我们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开拓进取之步伐。 中美矛盾的本质,实则为全球产业利益的激烈博弈。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两国于产业领域的利益角逐,成为横亘在彼此间的关键矛盾点,深刻影响着国际关系走向。 美国不可能一直靠单边限制维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全球合作才是出路。 其实,稀土只是一个缩影。 美国在台岛问题、新能源、航天、半导体等一系列领域对我国设限,都是出于保持自身优势的考虑。 可一旦我国在某个环节具备主导权,美国就希望我国继续无条件配合。 这种双标做法,已经让不少国家和企业看得很清楚。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开始意识到,全球产业链的安全和稳定,不能只靠某一方说了算。 我国在稀土等关键领域的合法管理,是对国家利益的负责任体现,也是在为全球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参考:观察者网2025-09-19——美议员出馊主意:不给稀土,就不让中国航班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