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秦德君拖着沉重行李踏上开往成都的列车,未留下只言片语。她没有告诉茅盾

武某人 2025-11-21 17:22:44

1932年,秦德君拖着沉重行李踏上开往成都的列车,未留下只言片语。她没有告诉茅盾,孩子没了,感情也结束了。 她第一次怀孕,彼时茅盾在上海编书办刊,秦德君是他在女校讲课时的学生。课上课下,两人常讨论文学、革命、时局。思想接近,情感自然滋生。那年他32岁,她才23岁。 不久,她怀孕。他说:“现在时机不对,打掉吧。等我攒够2000元离婚费,就娶你。” 她信了,流掉了孩子。 1929年,茅盾被派往德国参加文艺交流,临行前,他再度与她同居。不久,第二次怀孕。他还是那句话:“打掉吧,四年后我一定给你一个家。” 她又答应了。 但四年没有到,秦德君渐渐发现,那句“等我攒够2000元”,只是一道遥远的口头支票。茅盾的信越来越少,见面越来越难。他依然住在家中,妻儿尚在,母亲态度坚决。他每次面对她,只重复一句:“再等等。” 1931年底,她第三次怀孕。她没再说一句话,自己去了解决。之后,她不再提及婚姻,也不再等待。 第二年,她向朋友告别,辞去上海的教职,独自一人回到西南。 此后,她从未与茅盾通信。几十年过去,世人只记得她曾是茅盾的一段情感,但不知她晚年淡泊独居,未婚未育,在成都高校任教直到退休。 茅盾则在之后的岁月里继续从事文学创作,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文化部长,成为文化界重要人物。那段过往,他始终未曾主动提起。 这段感情的起点要追溯更早。茅盾早年出身江南书香世家,少年成名,母亲自作主张为他定下婚约。对方孔德沚出身普通,未曾受教。他虽不愿成亲,但在母命下还是成婚,育有一子一女。 但婚后并无情感基础。1920年代,茅盾加入左翼文化运动,长居上海与全国各地,夫妻多年聚少离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遇见了思想先进、言语投契的秦德君。 秦德君原籍湖南,家境殷实,自幼接受新式教育,是当时为数不多具备俄文、英文基础的高材生。在女校任教时便被派往全国参与新文化推广,颇有才名。与茅盾相识后,逐步卷入其文学社交圈,在文坛小有名气。 两人结合既是感情吸引,也有共同志向。但在那个时代,一段婚姻不仅是个人选择,更牵动家族、名声、伦理与现实。 茅盾确实挣扎过。他考虑过离婚,但母亲态度强硬,加上当时经济困难,稿费拖欠,舆论压力巨大,他始终未能兑现承诺。长此以往,感情消耗殆尽。 秦德君离开后,他继续担任文艺界领导职务,再未公开谈起这段往事。直到晚年,他在日记中写下:“当年有愧,终生难忘。” 而她,在成都任教三十余年,过得简单平静。每年冬天她会重读一次茅盾的旧作,但从未主动联系,也未再婚。

0 阅读:2
武某人

武某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