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知道他钱干净不干净?”重庆,女子在网上接到 10 万坚果订单,对方付钱后就让货拉拉把货运走,可她还来不及高兴,几个小时后银行卡就被冻结了,警方说女子收到的货款是涉诈资金!女子:“我就正常做生意,货没了,钱没了,我冤不冤?” 据重庆天天630 11月20日报道,这单“生意”源于一个微信好友的添加请求,对方自称某商贸公司负责人,用微信联系了唐女士,对方表示需要大量坚果,用于年底的市场销售,这笔订单金额高达十万元,这样的生意在坚果批发生意里并不常见,唐女士自然很是重视。 然而,对方一开头并未立即下单,而是以谨慎为由要求先寄一些样品试试。唐女士没起疑心,按照要求寄出样品,等对方试用后确认满意,事情也开始向“合作”的方向发展。 对方很快转账99000元至唐女士的账户,并声称会找货拉拉来提货,唐女士再次确认车牌信息,并将货物交由司机运走,整个交接过程清晰、顺畅,几乎没有任何可疑之处。 当唐女士沉浸在大单达成的喜悦中时,不曾想危机正在悄然临近。 几个小时后,她突然接到银行通知:“她的收款账户被外地警方冻结,理由是涉嫌诈骗资金流动”唐女士一脸茫然,回忆整个交易过程都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笔再正常不过的生意、 然而,根据警方初步调查,这笔转账资金是诈骗团伙从其他受害人处骗取而来的,而唐女士的账户被用作第一层“洗白”,成为赃款流转的关键中间站。 诈骗团伙在得手后,通过唐女士的交易获取大批坚果,迅速转手并销赃,而唐女士这里既失去了货,也因账户被冻结无法动用货款,这对依赖资金周转的生意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通过这次事件,警方也发现,这并非偶然,在唐女士的市场中,已经有七八家商户卷入了类似骗局,受损金额近百万元,诈骗手法并不复杂却屡屡得逞,其关键在于利用商家对“财路”的渴望以及交易习惯的漏洞,大多数商家疏忽对客户身份的核实,认为在资金到账后货款安全便有保障。 但实际上,暴露个人账号可能成为诈骗分子“洗钱”的切入口。大单量、快速交易、在线转账—,却为骗子提供了生存空间,而一旦赃款流转进入这些环节,警方对诈骗起点的追踪变得更加困难,而中间无辜的商家却不得不面临冻结赔偿的高风险, 在所有受害商户中,“大单”几乎成了诱饵的关键词。 伪装成正常采购商的骗子,通过精心设计的技巧,模仿真实客户的购买行为,从对话到交易流程再到付款方式,都无懈可击,但最终,这些有备而来的人不过是将无知的商家卷入到诈骗的资金链条中,但随着收货地址被精心选择在偏僻地段,警方追踪线索时往往半途中断。 唐女士的案例也给大家敲响了警钟,打击诈骗固然是警方的职责,但商家作为交易链条的主体,在环节中同样不能掉以轻心,警方向商家建议:“要严肃对待大额转账,避免轻信陌生客户,对公司订单应严格要求使用对公账户,甚至签订购销协议,以明确金钱与货物的责任关系,提供证据链以响应该类风险。” 通过这次事件,不难发现,单靠个人的警惕不足以应对日益隐蔽的诈骗手段,诈骗团伙能够迅速识别商家的心理弱点——如害怕麻烦、追求业绩等,并加以利用,从政府与警方角色来看,目前社会反诈网络的整体布局尚未能预覆盖所有薄弱点。 尽管已有反诈中心搭建“涉诈账户拦截机制”,但该案例仍显示出监管系统在精准识别程度上的局限性,警方大多采取“先冻结再调查”的方式,商家即便证明自身清白,也要耗费一段时间才能解冻,对日常经营影响颇大。 此外,现代化科技本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但若被诈骗分子“反向利用”,只会增加打击难度与受害范围,诈骗不仅是个人受害者的问题,同样也可能严重打击零售、批发等实体经营信任链条,致使商贸环境受损。 “打击诈骗需要更高效的应对机制 ”唐女士的遭遇揭示的不仅是个人悲剧,还有反诈战争中的管理困境,诈骗团伙跨省作案、分层洗钱,借助网络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突破传统的资金监管限制,大量赃款快速流转至地下经济。 导致警方的反诈工作难上加难,现在互联网发达了,会更便捷,同时有利也有弊,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反诈活动,不要轻信陌生人。 不少人认为,当前的反诈政策在保护受害者的同时,常将无辜商户视为犯罪链的一部分予以“惩罚”,让原本的次生受害人也成了利益受损者,如何平衡金融风险控制与普通民众的生活便利性需求,是未来立法及反诈机制完善的一个重要方向。 更重要的是,反诈是一场全民性战争,普通商家有责任提升自身经营的规范性,消费者有必要提高资金流风险的意识,监管机构更需要补足漏洞并加强前置性保护措施,三者齐头并进才能有效地缩小诈骗生存空间,才能为大家的生活提供保障。 信源:重庆天天630 2025年11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