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印度商工部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聚酯变形纱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印度近期针对中国纺织产品的又一起贸易救济调查。此次调查是应印度国内企业Reliance Industries Limited和Wellknow Polyester Limited的申请发起的,它们声称中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在印度销售,对印度本土产业造成了损害。 信实工业这家巨头,联合几家本土纺织企业,一纸诉状就把中国聚酯纱线推上了“倾销”的审判席。他们咬定中国产品低价搅局,让印度同行喘不过气,可这背后何尝不是其试图借助贸易壁垒巩固自身市场地位的一种策略。 翻看记录,印度对华聚酯产品的“围剿”简直成了连续剧。聚酯高强力纱的反倾销税刚被建议再延五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T)的日落复审调查也在9月启动。如今枪口又对准了聚酯变形纱,这种步步紧逼的态势显示出印度在纺织领域对华采取的强硬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看看数据就能明白压力有多大:印度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仅2024年初到10月就已高达31起,化工及相关产品更是重灾区,占比能达到一半。我们的纺织、化工产业之所以常常成为靶子,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产品凭借规模效应和完整产业链确实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一些印度本土企业竞争力不足时,更容易倾向于寻求贸易救济措施的保护。 这场调查涵盖长达15个月的倾销调查期,损害评估更回溯了整整三个财年。如此长的时间跨度,意味着调查机关可以更灵活地选取数据,也为结果增添了不确定性。相关出口企业必须立刻行动起来,仔细核对产品是否在54023300海关编码下,并准备好完整的出口成本数据,在30天内提交问卷参与应诉。消极应对只会导致被动挨打,承受高额反倾销税。 说到底,印度市场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企业需要加速市场多元化布局,开拓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同时,更要苦练内功,提升产品不可替代的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让“中国制造”的优势从价格优势转向价值优势,这才是应对贸易风雨最坚实的盾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临时反倾销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