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5年10月,阎锡山下令将侍从秘书李蓼源带去荒郊外活埋,执行命令的师长犹豫了,说:“这孩子才20岁,看着挺不错的,连口供都没有,不能就这么杀了,”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李蓼源) 1945 年 10 月,抗战硝烟刚在华夏大地渐渐散去,山西太原郊外的荒坡上却笼罩一层挥之不去的肃杀。年仅 20 岁的李蓼源,穿着一身长衫,被几名士兵押着往前走,脸上满是茫然。 谁也没料到,这个文质彬彬的青年,正一步步走向一场突如其来的杀身之祸,而这一切的开端,不过是一次无心的疏忽。 李蓼源生在书香世家,打小就聪慧好学,凭着过人的才华,经长辈旧友引荐,进入了阎锡山兼任校长的学校深造,毕业后因文笔出众、做事踏实勤勉,被留在阎锡山身边做了侍从秘书。 那时,阎锡山正要筹备寿宴,秘书室打算编印一本他的讲话集当作祝寿礼物,这份差事落到了细心严谨的李蓼源头上,他天天忙得脚不沾地,一遍遍地校对文稿,只想把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 有一天,他和两位友人相聚,聊天时说起当下的社会局势,还有各种不同的政治想法,几人你一言我一语,聊得十分投入。 李蓼源一时兴起,顺手在阎锡山讲话稿的旁页写下了几句议论,本想着事后赶紧删掉,可后来事情一多就忘了这茬,直接把文稿提交付印了。 等他发现这个疏漏时,部分印制品已经成型,虽然他立刻组织重印,收回了大部分有问题的文稿,但这件事还是被有心人看在了眼里,很快就悄悄告到了阎锡山那里。 彼时的山西正处在战后权力整合的特殊时期,阎锡山对身边人的一举一动都格外警惕,听说李蓼源在自己的讲话稿旁写了不同看法的言论,连核实都没核实,当场就勃然大怒。 他认定这个年轻秘书心怀异志,为“防患于未然”,他当即下令,让政卫师长贾宣宗把李蓼源秘密押到郊外活埋,不留一点痕迹。 接到命令的贾宣宗心里别提多纠结了,他虽身在权力体系当中,却始终揣着一份朴素的良知。当他看着士兵们挖好墓坑,再看看眼前这个脸色苍白眼神却清澈的青年,终究没忍住。 他临时改了主意,没执行处死的命令,而是把李蓼源带到附近村庄的一座废弃窑洞里暂时关押,希望能找机会为他辩白。在那个年代,贾宣宗的犹豫和恻隐,照亮了李蓼源的人生。 可贾宣宗的求情,并没有动摇阎锡山的决心。怒火未消的阎锡山根本不听任何解释,铁了心认定李蓼源有问题,下令把他交给特务部门严刑审讯,一定要 “查明真相”。 没多久,李蓼源就被转移到了一处秘密审讯点,接下来的七天七夜,成了他这辈子最黑暗的时光。各种酷刑轮番落在这个 20 岁的青年身上。 但不管遭受怎样的摧残,李蓼源始终守着自己的本心,不承认任何不实的指控,他坚信自己的清白总有一天会被证明。 酷刑过后,李蓼源虽然没屈服,却也被折磨得遍体鳞伤,随后被转移到旧日军遗留的氮厂关押。那里阴暗又潮湿,还关着不少和他境遇相似的人。 他常常能听到隔壁牢房传来的痛苦呻吟,亲眼见到种种残酷的景象,心里对眼前的权力体系渐渐生出了深深的失望。 之后,他又被辗转押到五福庵的地下室,狭小的空间里不见天日,只有发霉的气味和无尽的孤独陪着他,这场囚禁一持续就是两年多。 在李蓼源被关押的日子里,他的朋友们从来没放弃过营救。他们四处奔走,联络各方关系,打探他的下落,想尽一切办法要为他洗刷冤屈。 经过一番努力,朋友们找到了阎锡山的五堂妹阎慧卿。阎慧卿为人还算明事理,听说了李蓼源的遭遇,又了解到审讯了这么久,始终没找到任何实质性的证据,便答应帮忙斡旋。 1948 年春天,在阎慧卿的劝说下,再加上两年多的审讯确实没拿出李蓼源 “心怀异志” 的凭据,阎锡山终于松了口,同意释放这个被关押了两年多的青年。 当监狱的大门缓缓打开,李蓼源扶着墙壁慢慢走出,久违的阳光洒在身上,让他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两年多的囚禁生活,让他的身体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却也让他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定。他看透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黑暗,也看清了自己真正想要追寻的方向。 出狱后,李蓼源以继续求学为由,向阎锡山提出要去山西大学深造,得到批准后,他趁机辗转前往北平。脱离了阎锡山的势力范围,李蓼源踏上了全新的人生道路。 他积极投身民主运动,用自己的笔和行动呼吁进步,践行心中的理想。后来,他还参与到推动地方和平解放的相关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坚守与追求。 李蓼源的故事不只一段个人的命运沉浮,更折射出一个时代,让我们看到即便在最黑暗的暗夜,良知与坚守也能照亮前路,而那些心存善念的抉择,终将成为历史长河中最温暖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