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据多家媒体报道,日本政府代表在北京的公开场合突然宣布了“立场未变”的表述 会场上的画面已经说明问题:面对追问,这位代表只重复几句套话,态度谨慎。场外的强硬表态,到了现场就收着说,这是典型的口风回调。 说穿了,日本现在就是典型的“嘴上不饶人,身体很诚实”,而捆住它手脚的,正是离不开的中国汽车市场。 2024年一年下来,丰田、本田、日产这三大日系巨头在华销量集体栽了跟头,全年市场份额直接跌到11.2%,比2023年少了3.2个百分点。 其中,本田最惨,全年只卖了85.2万辆,同比暴跌30.9%,直接退回了2014年的水平,相当于十年白干;日产也好不到哪去,69.6万辆的销量创下2008年以来的新低,同比还下滑12.2%,连老本都快保不住了;就算是表现相对好点的丰田,177.6万辆的销量也比上年少了6.9%,曾经的“日系神话”早没了当年的傲气。 更别说曾经靠进口撑场面的雷克萨斯,2020年还能卖23.54万辆,2024年就只剩18.08万辆,四年间缩水了近五分之一,今年1-9月虽说还有13.8万辆进口量,但那颓势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根本挡不住。 销量一跌,日系车企在华的“求生操作”就没停过,日产全球总部直接宣布关掉在华的常州工厂,这座年产能13万辆的工厂,占了日产在华总产量的10%,不是不想开,是实在卖不动车,只能咬牙收缩战线。 广汽本田更夸张,直接启动1700人的裁员计划,结果裁员名额居然成了“香饽饽”,员工抢着报名的架势,比抢热门演唱会门票还积极,这背后说白了就是企业利润扛不住了,只能通过裁员减成本。 一汽丰田为了冲销量,把曾经的“家用神车”卡罗拉优惠拉到4.3万元,亚洲龙更是最高直降6万元。要知道,以前日系车可是出了名的“保值不降价”,现在也得放下身段靠降价换量。 就连丰田中国的销售总部,都从寸土寸金的北京搬到了天津工厂,省下的租金都得用在刀刃上,曾经的“高傲”早被市场磨没了。 中国市场不只是日系车企的“销量洼地”,更是“利润高地”,还直接牵着日本国内数百万家庭的饭碗。 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有组数据很实在:包括上下游产业在内,日本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超过550万人,占了日本总人口的4.4%,也就是说每23个日本人里,就有一个靠汽车吃饭,背后还连着2000万需要抚养的人口。 要是中国市场丢了,这些人的工资、家庭开支都得受影响,政客就算喊再多口号,也没法给这些人填肚子。 而且中国市场的利润含金量极高,就说丰田,2023年在北美市场卖了281.6万辆车,营业利润却只占全球的9.7%;而在亚洲市场只卖了180.4万辆,利润占比却达到16.3%,这里面中国市场的贡献不用多说,谁都看得明白。 现在中国汽车市场早不是以前“随便卖就能赚钱”的时代了,新能源转型的浪潮来得又快又猛,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冲到46.4%,1-10月产量就有1267.2万辆,同比增长28.1%。 可日系车在电动化、智能化上偏偏慢了半拍,丰田新社长佐藤恒治在业绩说明会上都得严肃表态“要把巩固中国市场作为最重要的课题”,说白了就是怕被中国市场甩下。 为了跟上节奏,丰田只能转头抱中国企业的大腿,第九代凯美瑞直接和华为深度合作开发车机系统,才算勉强达到市场平均水平,要是没了中国企业的支持,日系车的智能化转型怕是连门都摸不到。 更让日本头疼的是,中国车企还开始“反攻”他们的“后花园”——东南亚市场。 以前东南亚是日系车的天下,份额常年超过90%,可现在泰国市场日系车份额已经跌破80%,2023年泰国电动汽车销量里,中国企业占了80%,日系车只占1%,铃木和斯巴鲁都被逼得关掉了泰国工厂。 海外市场失守,中国市场就成了日系车企最后的“救命稻草”,这种时候日本政府哪敢真的把中日关系搞僵?毕竟政客的嘴可以随便放炮,但车企的生产线不能停,数百万工人的工资不能拖,这才是最实在的现实。 所以日本政府代表在北京的“口风回调”,根本不是突然变温和了,而是背后的汽车产业实在经不起折腾。嘴上喊强硬能赚点政治分数,但真要得罪了中国市场,日系车企的销量、利润、工厂都得受影响,国内就业也得跟着乱,这种赔本买卖谁都不会做。 说到底,日本所谓的“立场未变”,其实是“离不开中国汽车市场的立场未变”,这种“嘴上不饶人,身体很诚实”的反差,不过是利益面前的必然选择,毕竟没人会跟自己的饭碗过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