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11月20日,冲绳县警方发布通报,一名驻日美军士兵涉嫌猥亵当地未成年少女。 据警方披露,嫌疑人已移交美方司法程序,当地检方将跟进证据交换与协同调查。 事件迅速在社交媒体发酵,有网友留言:“安全不能以牺牲未成年人权益为代价,司法豁免不应成为犯罪的挡箭牌,民生与法治公平需要优先保障。” 数据显示,自1972年以来,美军及其家属在冲绳涉及的各类案件累计超过6500起;2023年6月至2024年11月,有4名美军因性暴力相关指控被起诉。 涉事士兵所属的嘉手纳空军基地近期成为当地抗议焦点,民众在基地周边举行示威,参与人数约300人,诉求聚焦司法公正与特权调整。 支持者认为,驻日美军是日美同盟的基石,为地区提供安全“保护伞”;批评者则强调司法失衡与民生代价。 现实层面,基地带来部分就业与经济注入,但也掣肘土地利用与产业升级。 日本政府面临同盟与民生的平衡困境,民众态度分化;而琉球历史地位未定、国际法理争议犹存,进一步增加了解决难度。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张腾军指出,《日美地位协定》中的司法特权安排是相关案件频发的制度性根源。 从法治与公平看,特权不应凌驾于基本权利;从安全与发展看,同盟红利不能以民生为代价;从历史与法理看,正视争议才能走出困局。 美军在冲绳的司法管辖争议不能无限期延续。 日本政府需在同盟与民生之间找到平衡,以法治公平为先,正视历史争议、破除司法失衡,才能让冲绳走出两难,避免类似丑闻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