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当年说过一个很精准的观点:近代以来,日本之所以敢屡次发动侵华战争,是因为日本对中国政府和国民的思想是相当的熟悉和了解的。 早在上世纪初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有计划地往中国派“生意人”“学者”,表面上忙着做买卖、搞研究,实则每一步都在为日后的侵略踩点,骨子里全是间谍的专业素养。 最典型的就是1901年在上海成立的东亚同文书院,这所看似培养“友好人才”的机构,实则是日本的间谍培训基地,直接受外务省管辖,专门为“大陆政策”输送“中国通”。 截至1945年,这里共培养了2000余名学生,这些人毕业前必须完成实地修学旅行,说白了就是带着任务的间谍侦查。 他们分成近700个小组,踏遍了除西藏外的所有中国省份,从繁华都市到偏远边疆,甚至新疆、内蒙古这些当时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这些学生把间谍资料伪装成旅行游记,比如《旅行纪念志》这类看似普通的读物,里面却藏着5万分之一标尺的军用地图,精确到地表的一棵树、一间房,连村庄里有多少口水井、多少间房屋都标注得一清二楚,比当地县长还了解辖区情况。 40多年里,他们形成了千余份调查报告,涵盖政治、经济、农业、交通等方方面面,这些资料后来都成了日军侵华的重要情报支撑。 如果说东亚同文书院是“学者间谍”的大本营,那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就是“生意人间谍”的核心据点。 这家1906年成立的“国策公司”,挂着铁路运营的幌子,实则是集经济掠夺、情报侦察于一体的侵略机构,被称为“不穿军装的侵略军”。 它旗下的调查部不仅盯着中国东北,还把触角伸到华北、华中、华南,甚至在欧洲都设有分支机构。 他们的调查细致到令人咋舌,不仅掌握中国的经济数据、交通网络,还紧盯国内政局变化,连1927年大革命前后上海共产党支部的宣言都收集到了,这份资料国内已无中文文本,反而在日本留下了译文孤本。 关键是九一八事变前,满铁就已经制定好了紧急运输计划,事变爆发后,他们的装甲列车立刻配合关东军作战,通过运输网络源源不断输送物资,可见其情报工作早已为战争做好了铺垫。 早在上世纪初,日本间谍荒尾精就在上海开办了乐善堂药店,表面上卖药做生意,实则建立了覆盖中国多地的间谍网络,收集各地的地理、人文和军事情报。 这些间谍伪装得极为隐蔽,商人忙着盘点货物时,实则在记录港口吞吐量和交通路线;学者走访民间时,实则在摸清地方武装部署和民俗风情。 他们用现代社会学的调查方法,进行地毯式搜集,持续时间之长、覆盖范围之广,连当时的中国政府都望尘莫及。 日军后来侵华时,之所以能精准找到战略要地,避开防御薄弱环节,甚至在偏远地区也能顺利推进,靠的就是这些提前几十年攒下的“情报家底”。 这种把间谍工作做得比正经生意还认真的劲头,让日本对中国的了解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也让他们觉得发动战争有了十足的底气,毕竟对付一个早已被摸清底牌的对手,在他们看来自然胜算在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