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银行不约而同地“下架”了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这一动向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对我们普通储户而言,这背后传递了哪些信号?我们的“钱袋子”又该如何安放? 最直观的影响是,我们少了一个“躺赚”的稳健选择。过去,对于追求绝对安全、厌恶风险的保守型投资者,5年期定存是锁定长期、相对较高利率的“压舱石”。如今这个选项消失,意味着想通过银行存款获得较高无风险收益的难度加大了。 银行此举并非偶然。其核心逻辑在于:在当前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银行不愿再为遥远的未来承担高息成本。 吸收5年期存款对银行来说“不划算”,利差空间被大幅压缩。同时,宏观经济政策鼓励资金从储蓄流向投资和消费,以提振内需。取消超长期限定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引导储户将资金转向其他用途。 面对这一变化,我们不能再固守“存钱吃利息”的单一思维,必须主动调整理财策略。 转向中期存款: 3年期定存成为新的“长周期”首选。虽然利率低于从前,但仍是稳健资产的基石。 考虑国债与储蓄保险: 储蓄国债(电子式)的安全性堪比存款,利率通常高于同期限定存,是优秀的替代品。部分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也能提供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但需仔细阅读条款。 适度进行多元配置: 对于能承受一定风险的投资者,可以将部分资金投向低风险的货币基金、纯债基金,或通过定投方式参与指数基金,以期获得超越通胀的回报。 银行取消5年期存款,是一个鲜明的市场信号。它告诉我们,低利率时代已然来临,依靠单一储蓄实现财富增值的时代正渐行渐远。主动学习,合理配置,方能让我们的财富在变局中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