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每次中日有摩擦的时候,有个国家却异常的安静,这个国家就是新加坡。可能有的友友们会有疑问,两个国家起摩擦,关新加坡何事。小编想说:事很大!! 新加坡的安静从来都不是置身事外,而是藏着太多关乎自己生存发展的算计,这种“不发声”本身就是最精明的表态。 中日这两个邻居,对新加坡来说一个都不能得罪,因为经济上早就绑在了一起。1994年新加坡派了顶尖团队来咱们的苏州,从规划到管理手把手教,把高效园区的经验全套输出,这个项目让两国都赚得盆满钵满,后来广州知识城、天津生态城这些合作也都顺着这个路子来。 而日本,早在七八十年代就给新加坡砸了大量投资,新加坡的电子产业、造船业里,日本的技术和资金随处可见,很多新加坡人的工作都直接或间接依赖日资企业。 要是中日闹僵了,新加坡帮中国说话,日本可能就撤资;帮日本站台,中国这边的贸易通道就可能受影响,两边都是饭碗,哪敢轻易表态。 2012年钓鱼岛争端闹得最凶的时候,周边不少国家都跟着表态,要么站美国那边提两句“航行自由”,要么私下跟中国或日本递话,唯独新加坡从头到尾没公开说过一句偏向谁的话。 那年新加坡港口里三分之一的货轮都在跑中日航线,要么拉着中国的工业品去日本,要么运着日本的零部件来中国,这些货轮带来的收入占了新加坡港口总收入的近四成。 要是新加坡敢乱说话,万一中日贸易受影响,货轮少了,新加坡的码头工人、物流公司员工都可能丢工作,这种损失它可承受不起。 李光耀当年的外交操作更是把这种“平衡术”玩到了极致。就比如1987年他访华,去恭王府参观的时候,坚持用英语交流,这是在公开划清界限——他代表的是新加坡,不是什么“海外华人代表”。 新加坡跟中国建交也比其他东盟国家晚了好几年,就是因为李光耀要等东盟国家都跟中国建交了,自己再跟上,避免被邻居们孤立。这种谨慎,早就刻进了新加坡的外交基因里,到了中日摩擦的时候,自然不会轻易打破。 更关键的是,新加坡的经济命脉马六甲海峡。要是中日摩擦升级,万一影响到海峡的航运安全,或者两国都开始绕开新加坡做贸易,新加坡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有件事很多人不知道,新加坡的炼油产业里,一半的原油都来自中国,炼好的成品油又有三成卖到日本,这种“中间贩子”的角色让它必须确保中日关系不能太僵。 曾经有一次中日因为贸易问题互相加关税,新加坡的炼油厂立马就出现了原油积压,油价也跟着波动,从那以后新加坡更清楚,中日和睦它才能安稳赚钱。 新加坡还吃过乱表态的亏。2013年到2016年南海问题紧张的时候,新加坡跑去掺和,发表了一些偏向西方的言论,结果导致中新关系急转直下。后来新加坡赶紧调整策略,李显龙亲自来华沟通,才慢慢修复关系。 这个教训让新加坡更明白,在大国争端里“少说话多做事”才是王道。对比之下,中日摩擦时保持安静,远比乱说话要安全得多。 现在的新加坡总理黄循财也延续了这套思路,他访华的时候就说,国际局势越动荡,新加坡越要跟中国加强合作。同时他也没疏远日本,去年还特意去日本参加经贸会议,签下了半导体合作的大单。 对新加坡来说,中日是它最重要的两个经济伙伴,也是影响亚太稳定的关键力量,不管偏向哪一方,都可能引火烧身,而保持安静,既能避免被卷入争端,又能在两边都维持良好关系,等到摩擦平息后,还能继续做两边的生意。 所以说,中日摩擦时新加坡的安静,从来都不是无关紧要,反而是最有深意的选择。这个弹丸小国没有大国的实力,只能靠着精准的算计在夹缝中生存,每一次“不发声”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说到底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