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秦基伟将军重返上甘岭之后:把黄继光侄女调到北京,大校退休。 上甘岭,537.7高地,仍残留着当年美军的弹片痕迹。三十四年前的血战情景在秦基伟脑中一一浮现。他并没有刻意去回避那些画面,相反,这些画面在他的军旅生涯中从未远离。 他清楚记得1952年10月的一天,通信员跑进临时指挥所报告:第135团第9连的一名战士,用身体堵住了敌人地堡的机枪眼。 “叫什么名字?” “黄继光,四川人。” 那一晚,秦基伟在地图上划着标记,嘴里念叨着黄继光的名字。他不是个多话的人,但那天夜里他沉默了很久。 几十年后,秦基伟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可那场战斗,那些牺牲的年轻士兵,那一条条再也没回来的生命,让他始终放不下。 他曾说:“今天的安稳,是他们拿命换来的。”1986年,他决定再回上甘岭看看。他知道,那里不仅埋着战友的鲜血,也埋着一个承诺。 1986年回到北京后,秦基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人打听黄继光的亲属。民政系统没有留下确切线索,档案库也残缺不全。后来,是地方志愿军老战士提供了线索,说黄继光在四川老家可能还有一个侄女,叫黄英,在当地机关工作。 他写了一封亲笔信,请工作人员送去四川。黄英看完信时,愣了很久。她不知道这位将军为何对她上心。但后来她才知道,早在战后,秦基伟就曾多次试图联系黄继光的家属,只是战乱未平,一直未果。 调动手续很快批下来。有人议论,说是照顾烈士家属,其实秦基伟的安排很清楚:不是给优待,是希望黄英能继承精神。 他让人带话:“她不必感谢我,她要对得起她伯父。” 黄英到了北京后,被安排在军事博物馆系统下属单位,从基层干起,文稿、讲解、宣传,一件件从头学起。秦基伟偶尔抽时间约她谈话,大多是严肃地聊些工作与做人。 黄英当时压力很大。她担心做不好,丢了黄继光的脸。她说:“伯父替部队挡子弹,我连份材料都写不好,太丢人了。” 这些年里,秦基伟不仅关注黄英,还曾默默资助过多个烈士子女。 到了黄英退休那年,黄英已经是正团级的大校军衔。那天她收拾办公室时,发现一封泛黄的信,正是当年将她调来北京的那封,信尾落款清晰:秦基伟。 黄英没有哭,只是把信折好放进抽屉。那一刻,她忽然明白了,伯父当年倒下的姿势,为什么那么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