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氛降到冰点!日本官员灰溜溜地走了。中方代表双手插兜,连个手都没握。 根据多家媒体现场流出的视频和照片显示,11月18日下午两点左右,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一行人,表情严肃地走出了中国外交部大楼。 面对记者们的追问,金井正彰全程垂头不语,脸上写满了愁容。仅仅一个半小时后,他们就出现在了机场,匆匆离京。 如此仓促的行程,与来时试图“沟通说明”的姿态形成了巨大反差。 事情的导火索,要追溯到11月7日。当天,日本新上任的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答辩时公然抛出了惊人言论。 她宣称所谓的“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存亡危机事态”。 这番话无异于是在暗示,一旦台海有事,日本就可能进行军事介入。 此言一出,无异于平地惊雷。这不仅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更是对一个中国原则、中日之间四个政治文件以及整个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挑衅。 中方反应极为迅速,一套组合拳接连打出,毫不拖泥带水。 11月13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奉示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提出严正交涉。 紧接着第二天,中国驻日大使吴江浩也约见了日本外务次官,再次表达强烈抗议。 外交层面的交锋还未结束,经济领域的信号弹就已经升空。 15日,中国国际航空便发布了涉及日本航线的特殊退改方案,部分赴日旅游业务应声暂停。 面对中方雷霆万钧的系列反制,日方显然是坐不住了。于是,他们派出了金井正彰在11月17日匆匆赶赴北京。 然而,许多专家都敏锐地指出,日方此举的诚意严重不足。 处理由首相言论引发的重大外交风波,却仅仅派出一名司局级官员,这本身就是一种敷衍和轻视。 更有消息人士透露,金井正彰此行的目的,根本不是来认错道歉的,而是妄图“说明”高市早苗的言论“并未改变日方一贯立场” 这种避重就轻、企图蒙混过关的小算盘,显然打错了地方。 中方的姿态从一开始就摆得非常明确。18日上午的会谈中,刘劲松司长身着一身笔挺的五四青年装,胸前佩戴着鲜艳的国徽。 这身极具象征意义的着装,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告,清晰地传递出中方在主权和历史问题上不容退让的坚定立场。 而会谈现场那个标志性的画面——刘劲松双手插兜或背在身后,抬头挺胸,与垂头丧气的金井正彰形成鲜明对比,更是大有讲究。 有分析认为,中方此举,正是为了严防日本人的小伎俩。 以往,日方常常利用一张“握手合影”来大做文章,渲染出“双方达成和解”的假象,以此来混淆视听、对内交代。 这一次,中方连这样一个被利用的机会都没有给对方。 不握手,就是用最直接的肢体语言告诉全世界:在原则问题上,没有模糊空间,更不存在什么“和解”的可能。 这背后,体现的是中方日益增强的战略自信和外交智慧。 风波的影响,早已超出了双边范畴。 在联合国,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直接驳斥了日方立场,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国家,“没有资格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这无疑是对日本“入常”梦想的一记重击。 经济和社会的寒意也正在快速蔓延。随着中国各大旅行社纷纷暂停赴日游产品,日本多地的酒店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退订潮。 不仅如此,原定在华上映的多部日本电影也受到限制,文化交流的暖流似乎正在被政治的寒冰所冻结。 更让周边国家警惕的是,中方已经明确表态,“绝不允许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这番表态,直接对准了日本国内正在推进的恢复“大佐”军衔等一系列危险举动。 地区局势的连锁反应已经显现,不仅韩日联合搜救训练被延期,就连美军此前部署在日本的“堤丰”导弹系统,也传出了撤出的消息。 然而,即便内外承压,高市早苗政府似乎仍未有悬崖勒马的迹象。 有日媒披露,她甚至可能在12月26日这个敏感日期再次参拜靖国神社,试图用更激进的挑衅来巩固其右翼支持。 这种玩火行径,正在将整个东亚拖入一个“高摩擦、高风险”的危险境地。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日方若不能正视中方的严正立场,不以实际行动纠正错误,那么中日关系所面临的,将远不止是“气氛冰点”这么简单。 这一次,中方用“双手插兜”的姿态,划下了一条清晰的底线。日本人如果还想耍弄小聪明,恐怕只会撞得头破血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