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默茨公开表示,绝不会允许由中方生产的组件进入德国未来的6G网络建设中来。 说白了,就是要把技术和安全议题政治化。可问题是——德国真的承受得起吗? 当地时间11月13日,柏林一场商业会议上,德国总理默茨的表态让全球哗然。这位德国政坛的核心人物当着一众商界人士宣布,德国将彻底把华为等中国供应商排除在6G网络建设之外,甚至要和法国商量着摆脱对中美两国及大型科技公司的依赖。 这番话一出口,外界就看出了门道——这分明是要把技术和安全议题政治化。 要知道,6G网络建设可不是小事,关乎未来十年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德国在这个节骨眼上放出这样的话,不少人都在追问:他们真的承受得起由此带来的后果吗?毕竟中德在科技领域的合作早已深度绑定,单方面切断合作链条,受伤的可能不止一方。 先从6G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国在这个领域的优势可不小。根据全球6G专利申请数据,中国企业占比已经达到42%,远超美国的24%和德国的8%。 像华为、中兴等企业在太赫兹通信、通感一体、天地一体化网络等关键技术上都有重大突破,去年华为还发布了全球首款6G试验终端,实现了100Gbps的峰值速率。 而德国虽然在汽车电子、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有传统优势,但在6G基础研究和核心组件制造上,与中国企业存在明显差距。 如果真的禁止中方组件进入,德国6G网络建设可能会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毕竟目前全球能批量生产6G关键射频组件的企业中,中国占了6家,德国本土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化产能。 从成本角度算笔账,德国的决定更是透着不划算。有行业机构测算,若排除中方组件,德国6G网络建设成本至少会增加30%,建设周期也会延长2-3年。 这对本就面临经济复苏压力的德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要知道,德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6G网络商用,总投资超过500亿欧元,其中核心组件采购占比达40%。 中国组件不仅性价比高,还能提供快速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像华为为欧洲客户提供的6G试验网设备,平均交付周期比欧洲本土企业短40%。如果换成其他供应商,德国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成本也会大幅上升,最终这些成本很可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网络资费上涨。 默茨的表态背后,其实有迎合美国“科技脱钩”的意味,但德国企业显然不买账。西门子、博世等德国巨头纷纷表示,反对将技术合作政治化,希望保持与中国企业的正常交流。 西门子首席技术官在接受采访时直言,“6G是全球性的技术革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单打独斗,切断合作只会让德国错失发展机遇”。 事实上,德国企业与中国在6G领域的合作早已展开,博世与华为联合研发的车联网6G模组,已经应用在奔驰的概念车上,实现了车辆与路边设施的实时超高速通信。如果终止合作,这些已有的研发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德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会受到冲击。 更关键的是,将技术议题政治化违背了市场规律和科技发展趋势。在全球化时代,科技合作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在6G领域的技术优势不仅体现在组件制造上,还在标准制定中拥有重要话语权。 目前3GPP(全球移动通信标准组织)中,中国专家担任了12个6G工作组的主席,德国专家仅担任3个。如果德国执意排除中方组件,未来在6G标准制定中很可能会被边缘化,无法参与到核心技术规则的制定中。 这对一直追求“技术主权”的德国来说,无疑是得不偿失。毕竟真正的科技安全,不是靠“闭门造车”实现的,而是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产业链韧性。 官方信源: 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