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统合司令官、海军大将南云宪一郎说,万一中国和日本像乌克兰跟俄罗斯那样陷入长期

慕蕊看趣事 2025-11-19 11:40:32

日本统合司令官、海军大将南云宪一郎说,万一中国和日本像乌克兰跟俄罗斯那样陷入长期对抗,日本得提早把后勤补给这一块准备扎实。   他这话表面是说打仗时后勤重要,得提前囤物资、保运输,但往深了想,其实他有点露怯。他明白如果真跟我们长期耗下去,日本自己未必撑得住。 这话听着像是在强调军事部署的专业性,提醒要提前囤物资、保运输,但往深了琢磨,更像是一种“露怯”的表现。毕竟明眼人都清楚,要是真跟中国陷入长期耗战,日本自身的后勤体系未必能撑得住,南云宪一郎的这番表态,不过是把这种潜藏的焦虑摆到了台面上。 先看看日本后勤补给的“短板”有多明显。日本是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90%以上的石油、80%以上的铁矿石都依赖进口,而这些战略物资的运输通道严重依赖马六甲海峡和南海航线,一旦爆发长期对抗,这些航线很可能被切断。 就拿石油储备来说,日本目前的石油储备量约为90天,看似能支撑一阵,但要是运输线中断,后续补给根本跟不上。 更关键的是,日本的军工生产体系存在严重的“空心化”问题,很多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比如战斗机的发动机零件、导弹的制导组件等,一旦外部供应中断,军工生产很可能陷入停滞。去年日本防卫省的一份报告就承认,若爆发长期冲突,日本的导弹库存仅能维持30天的高强度作战。 南云宪一郎提到的“囤物资、保运输”,实际操作起来难度极大。在物资储备方面,日本的军事仓库大多集中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周边,一旦发生冲突,这些目标很容易成为打击对象。 而且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缺乏战略纵深,物资储备难以分散部署,安全性大打折扣。在运输保障方面,日本海上自卫队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运输舰,但缺乏大型远洋补给舰,远洋运输能力有限。 目前日本海自仅有3艘“摩周级”补给舰,每艘的物资运载量约为1.5万吨,远远无法满足长期作战的需求。更别说中国海军近年来的远洋作战能力大幅提升,若在西太平洋形成封锁,日本的运输船队根本难以突破。 从历史经验来看,日本在长期战争中的后勤短板早已暴露。二战时期,日本就是因为资源短缺和后勤补给不畅,导致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 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但日本资源依赖进口的现状并没有改变,反而因为全球化分工,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程度更高。就拿半导体芯片来说,日本军工生产所需的高端芯片90%来自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一旦供应链出现问题,不仅影响民用产业,还会直接冲击军事装备生产。 南云宪一郎显然明白这一点,所以才会强调“提早准备”,但这种准备在现实的资源瓶颈面前,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 南云宪一郎的言论也反映出日本在对华战略上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日本跟着美国在亚太地区不断挑事,试图强化军事存在;另一方面,又清楚自身实力不足以与中国进行长期对抗,后勤补给就是最大的“软肋”。 这种矛盾导致日本在军事部署上显得格外纠结,既想展示强硬姿态,又不得不担忧实际后果。事实上,长期对抗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但也绝不允许任何国家侵犯核心利益。 日本与其花费心思琢磨如何应对“长期对抗”,不如正视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性,停止跟着外部势力搅局,否则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难以承受的后勤困境和战略被动。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慕蕊看趣事

慕蕊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