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戴笠在北平邀请50多个汉奸吃饭,待众人到齐后,戴笠却突然说:现在你们都被逮捕了! 那晚的北平,没有战火,却比战场更令人心惊。北兵马司胡同深处,一座豪宅里烛影摇曳,丝竹缭绕,一场由汪时璟主持的“盛宴”在悄然进行。这并非寻常聚会,而是一场以“自新”为名的秘密聚集。 汪时璟是旧日政界人物,自恃曾资助蒋介石起家,自认为还有几分人情牌可打。此刻,他斡旋奔走,将华北地区的日伪旧部纷纷召来,希望借戴笠之手,为众人谋一条退路。 五十余人陆续踏入府中,他们有的是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的高官,有的是前清政府的遗老遗少,还有些早年间官运不济转而“曲线救国”的旧识。他们或穿长衫,或着西服,表面风度翩翩,内心却早已风声鹤唳。日本投降已一个多月,南京政府大肆清查汉奸的风声紧了起来,这些曾为日伪效力的政客与军官个个惶惶不可终日。 有人私下打听军统的动向,有人掏出昔日和中央高层的合影企图自保,也有人开始转移财产,打算潜逃南洋。而汪时璟则以一纸“戴老板”的口信,将这些惶恐不安的人稳定住:“只要悔改,政府愿宽大处理。” 一张酒桌,成了这些汉奸最后的希望。 酒席间,汪时璟频频敬酒,马汉三则笑言“国家需要才俊”,竭力营造气氛。而众人嘴角勉强挂着笑,眼神却游离不定。 当晚灯火最盛之时,门外忽然传来皮鞋踏地的沉稳声响。一名身形挺拔、神色冷峻的男子缓缓走进宴厅,举止间自带威严。他不是别人,正是军统局长戴笠——那位以狠辣著称的“特工之王”。 他环顾四周,语气温和却让人不寒而栗:“各位为国家风雨奔波多年,如今国破山河复,若肯归正,自当善待。”众人见他并未发作,稍松口气,有人小声附和:“我们愿为新政权效力,戴局长明鉴。”戴笠闻言笑而不语,举杯致意,仿佛这场宴会真的只是“旧友重逢”。 然而,就在宴席临近尾声,他忽然将酒杯重重放在案几上,脸色骤变。沉默片刻后,他缓缓起身,从怀中取出一张名单,在所有人都未反应过来的瞬间冷声宣布:“以下人员,全部依法拘捕!” 顷刻之间,宴厅四面窗门被猛地推开,几十名黑衣军统特工持枪入内,将厅内所有人团团围住。厅堂内一时间鸦雀无声,刚才还推杯换盏的人,如今一个个面如死灰。几名年纪较大的官员双腿一软,瘫倒在地;有人本能反抗,尚未动身便被枪口指住,动弹不得。 “戴老板,我们是来投诚的,不是反抗的!”有人高喊,声线发颤。 “我当年也是北伐出身,是被逼的!”另一个满脸通红,试图为自己辩解。 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政客,此刻如丧家之犬,哭诉求饶,毫无尊严。站在宴厅正中的汪时璟更是彻底懵了,他呆立原地,嘴唇发抖:“戴……戴局长,不是说好……这只是劝降……” 戴笠没有理会,只是转身,冷冷丢下一句:“国家有国法,背叛者无例外。” 那夜,五十余名汉奸在枪口下被押出宅邸,塞进早已等候的囚车。街头夜色未尽,但北平的这场“秋后问斩”,已经悄然拉开帷幕。 此后不久,南京方面迅速颁布《惩治汉奸条例》,并组织专案组对被捕者逐一审讯。王克敏因罪证确凿,于羁押期间服毒身亡;齐燮元、王荫泰等被判处死刑,于南京雨花台执行枪决。至于那位以为能自保的“东道主”汪时璟,虽免死,但最终因罪行严重,被判无期徒刑,老死于狱中。 然而这场“完胜”的行动,并未让策划者戴笠亲眼见证后续结果。仅五个月后,1946年3月17日,他乘坐的美制飞机在南京岱山意外坠毁,机毁人亡。关于此次事故的成因,至今仍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天气恶劣,有人怀疑人为破坏,也有传闻称内部斗争早已暗潮汹涌。 这位横行情报界的“军统之王”,终究未能逃脱命运的暗手。但他留下的那场北平“鸿门宴”,却成为民国情报史上最冷冽、也最戏剧化的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