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惊人相似!公元663年白江口之战,日本4.2万兵力惨败于唐军1.3万,此后近

炎左吖吖 2025-11-19 10:18:03

历史惊人相似!公元663年白江口之战,日本4.2万兵力惨败于唐军1.3万,此后近900年不敢染指大陆,还派“遣唐使”学中华文化。 公元663年,韩国锦江入海口的白村江上,大唐水师的楼船劈开层层浪涛时,日本天智天皇派来的2万联军还攥着“四倍于敌”的底气。 可直到第一支唐军投石机抛出的巨石,砸穿了他们最引以为傲的“无敌战船”。 这是白江口之战的开场,也是一场改写东亚历史的“降维打击”。 一切要从隋炀帝的“征高句丽”说起。 公元7世纪初,高句丽像颗“毒 瘤”扎在东北亚。 占着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一边欺负新罗、百济,一边盯着中原的粮田和铁矿。 隋文帝曾发30万大军征讨,却因突厥叛乱、国内饥荒不了了之。 隋炀帝继位后,为了“洗刷前耻”,不顾百姓死活征发百万民夫。 修战船累死了多少人? 囤军粮饿死了多少娃? 最后王薄在山东唱着《无向辽东浪死歌》,起义军烧了洛阳宫,隋朝就这么亡在高句丽的“牵制”里。 唐朝建立时,李渊看着隋朝的废墟,只能先“装糊涂”。 既然高句丽暂时称臣,那就册封百济、新罗、高句丽为藩属国,用“以夷制夷”稳住东北。 可高句丽根本不买账。 等缓过劲,立刻联合百济堵新罗的朝贡路,把新罗逼得向唐朝“求救”。 唐太宗忍不了。 645年,他御驾亲征,可高句丽的城池像铁桶,唐军打了几个月没拿下,只能班师。 但太宗没放弃,改成“小股袭扰”。 派偏师烧粮道、拆城墙,慢慢磨掉高句丽的锐气。 时间跳到唐高宗663年。 百济扛不住高句丽的攻势,转头抱紧倭国大腿。 毕竟百济的佛教、文字、甚至官制都是倭国传过来的,算是“老亲戚”。 倭国早想染指大陆,立刻派2万援军、170艘战船去救百济,扬言“踏平大唐”。 可他们撞上了刘仁轨的大唐水师。 刘仁轨是唐朝“水师天花板”。 他带的楼船是当时最先进的战船,高10丈、宽2丈,能装500人,配备投石机、强弩,甚至能“火攻”。 倭军的船呢? 小而轻,就连唐军的“水密舱”技术都不懂。 战役那天,江面上硝烟蔽日。 唐军楼船排成“雁行阵”,投石机抛出的巨石砸向倭船,瞬间把木船砸穿。 强弩像暴雨射过去,倭军士兵连盾牌都举不住。 更狠的是“火攻”,唐军把装满燃油的陶罐扔到倭船上,火借风势,把江面烧得通红。 倭军连跳江都没地方,海水里漂着断手断脚。 《旧唐书》写得简略:“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可《日本书纪》里的惨状更扎心。 倭军主将朴市田来津被砍了头,士兵抱着烧焦的船板喊“妈妈”,连天智天皇派来的“监军”都淹死在江里。 这一战,倭国联军全军覆没。 百济没了救兵,很快被唐军灭了,而高句丽也孤立无援,6年后被唐朝和新罗联手端掉。 白江口的火,烧醒了倭国。 他们终于明白和大唐比,自己就是“刚学会走路的孩子”。 天智天皇死后,倭国开始“全盘唐化”,派遣唐使去长安,学汉字、学科举、学建筑。 甚至连天皇的年号,都改成“大化”“白雉”,照搬唐朝的规矩。 这一学,就是近900年。 倭国再也不敢碰大陆,甚至把“唐”当成“老师”。 连京都的布局,都是仿长安建的。 直到明万历年间,丰臣秀吉才敢派兵侵朝,可那时候明朝的军队,早不是唐朝的“水师老司机”了,丰臣秀吉的梦,碎在朝鲜的雪地里。 可历史从不会因为一次惨败就“改邪归正”。 二战后,日本成了美国的“小弟”,对美国点头哈腰,对中国却露出獠牙。 钓鱼岛“国有化”、插手台湾事务、否认南京大屠杀,哪次没搞事情? 2025年11月之前,高市早苗居然宣称“台湾有事便是日本有事”。 这不是“学唐朝”,是学丰臣秀吉的“狼子野心”。 为什么? 因为他们从来没真正“服过”。 站在白村江的入海口,看着潮起潮落,我会想起那些沉在江底的倭军战船,想起刘仁轨站在旗舰上的背影,想起日本遣唐使背着书箱去长安的路。 历史从不是“过去时”,是刻在我们骨头上的教训。 对恶意的纵容,是对祖先的背叛,对和平的守护,需要永远的清醒。 今天的中国,不是唐朝的“水师”,是能造航母、能守边疆的“钢铁长城”。 我们不想打,但我们不怕打,就像1300多年前的唐军,拿起武器,只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 白江口的浪,还在拍打着岸边的礁石。 那些被火烧过的船板,那些沉在江底的士兵,都在说同一句话,不要挑战“卧榻之侧”的底线,不要低估“守护和平”的决心。 今天的我们,站在祖先的肩膀上,看着远方。 我们知道,和平从来不是“求来的”,是“守来的”。 守好自己的国土,守好自己的尊严,守好子孙后代的未来。 就像刘仁轨当年做的那样:“该出手时,绝不手软,该守护的,绝不放弃”。 毕竟,历史从不会奖励“忘恩负义”的人,只会惩罚“挑战底线”的狼。 主要信源:(白江口之战 - 百度百科)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