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48年,发生了一次千年悬案,值守崇政殿的亲从官颜秀、郭逵、王胜、孙利四人突然杀死侍卫抢夺兵器,硬闯宋仁宗的寝殿。这次叛变至今没有抓到主谋,极为诡异。 北宋东京汴梁的皇城深处,一场突如其来的血腥叛乱,在最不可能的地方骤然爆发。 值守崇政殿的最忠诚的皇家卫士,竟毫无征兆地拔刀相向,杀死同袍,夺取兵器,直扑宋仁宗赵祯的寝宫。 北宋立国已近百年,至仁宗赵祯在位,史称“仁宗盛治”,表面承平,海内晏然。 然而,暗流从未止息。 宫廷之内,禁军体系庞大复杂,亲从官作为皇帝近身护卫,选拔严格,地位尊崇,本应是皇权最坚实的屏障。 颜秀、郭逵、王胜、孙利四人,能跻身此列,足见武艺、家世或忠诚度曾受认可。 然而,正是这四位天子近臣,在庆历八年那个深夜变成了另一副样子。 当晚,崇政殿外值守的四人,趁着夜色深沉、守卫松懈之际,骤然发难。 他们很快杀死看守军器的内侍,夺取殿门钥匙,将殿内精良兵器据为己有。 很快,目标直指皇帝赵祯当晚下榻的福宁殿。 这绝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周密策划的弑君行动。 他们深知宫廷布局,选择了一条阻力最小的路径直捣黄龙。 福宁殿外,值宿的卫士猝不及防。 面对昔日同僚、且武艺高强的颜秀等人,仓促间的抵抗显得苍白无力。 刀光剑影中,卫士接连倒下。 宫人内侍闻讯惊恐奔逃,秩序瞬间崩溃。 消息传入曹皇后宫中,仁宗闻讯本能地欲起身查看,曹皇后却展十分冷静与决断。 她死死拉住皇帝,力陈宫门洞开、贼人身份不明、情势凶险,皇帝绝不可轻出涉险。 随即,她果断命令心腹宦官火速召都知王守忠,令他率大内最精锐的班直禁军火速入卫救驾。 此时,颜秀等四人已冲破福宁殿外围的薄弱防线,距离帝后所在仅一步之遥。 曹皇后临危不乱,环视殿内,预判叛众下一步行动。 她深知制造混乱是此类叛乱的惯用伎俩,立即下令宫人取来凉水,泼洒殿内各处及宫人身上,以防叛众纵火。 这一先见之明,在随后得到了印证。 颜秀等人果然在殿廊四处点燃火把,意图以火势制造更大恐慌,趁乱行刺。 幸而曹皇后早有防备,火势未能蔓延,为援军争取了时间。 千钧一发之际,是一名福宁殿小太监成为扭转危局的关键。 眼见叛贼逼近寝殿,他模仿起巡夜士兵相互联络的唿哨声。 宫墙之外,正焦急搜寻叛贼踪迹、如同无头苍蝇般的宿卫士兵,闻声精神大振,纷纷循着哨音方向向福宁殿涌来。 颜秀等人正准备直扑帝后寝宫,忽闻身后大队宿卫已蜂拥而至,还被围困于殿庭与回廊之间。 一场惨烈的短兵相接随即展开。 激斗中,颜秀、郭逵、孙利三人相继被宿卫乱刀砍倒,当场毙命。 唯有王胜一人,竟在重重围困中杀出一条血路,身负重伤逃至宫城西北角的延和殿附近。 自知逃生无望,又不甘束手就擒,他竟拖着残躯攀上屋顶,意图负隅顽抗。 追击而至的宿卫将他重重包围,射出箭矢。 王胜身中数十箭,最终力竭,从殿檐坠下气绝身亡。 至此,这场惊心动魄、发生在帝国心脏的叛乱,在黎明前以四名亲从官全部伏诛而告终。 天色微明,惊魂未定的仁宗强打精神,升坐延和殿,紧急召见在京的重臣。 宰相陈执中第一个赶到,伏地叩首请罪。 随后赶到的翰林学士张方平,直言不讳地指出,祸起肘腋,宫禁生变,身为百官之首的宰相难辞其咎。 陈执中闻言,连连称是。 仁宗随即下诏,严令皇城司及刑部、大理寺等有司彻查此案,务必揪出幕后主使及余党。 所有参与当晚平叛的卫士、内侍、宫人,均被隔离,逐一进行严厉盘问。 然而,无论审讯如何严酷,线索如何追查,结果却令人沮丧。 颜秀、郭逵、王胜、孙利四人,竟再无其他牵连。 他们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是受人指使?指使者又是谁?是朝中权臣?是后宫势力? 所有疑问,都得不到任何确凿的回应。 四人平日言行并无显著异常,人际关系也查不出明显破绽。 这场惊天动地的宫变,竟似凭空发生,又戛然而止,成了一个谜团。 为安抚朝野,仁宗对当夜护驾有功者大加封赏。 曹皇后临危不乱、指挥若定之功,居功至伟,受到特别嘉奖。 那位被叛贼砍伤手臂的宫嫔,也得到厚赐抚慰。 史家笔记如王巩《闻见近录》提及坊间传言。 四人或因曾遭某位张姓宫嫔的责罚而怀恨在心,意图报复。 然而,该宫嫔所居殿阁远在深宫,与四人值守区域及行动路线毫无交集,此说纯属臆测,查无实据。 最终,颜秀、郭逵、王胜、孙利四人的首级被悬于东华门外高竿之上,曝晒三日,意在震慑宵小,昭示天威。 庆历八年的这场宫闱惊变,却永远烙印在仁宗朝的史册之上,终成千古悬案。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吴铮强:宋真宗、仁宗朝宫廷政治札记五则)
公元1048年,发生了一次千年悬案,值守崇政殿的亲从官颜秀、郭逵、王胜、孙利四人
炎左吖吖
2025-09-10 09:45: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