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日本方面突然宣布了,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从11月17日

向秋一往无前山雀 2025-11-19 01:31:54

就在刚刚。 日本方面突然宣布了,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从11月17日起访问中国。 这趟行程的级别不高,信号很直接:沟通通道还在,但气氛偏紧,先用工作层试水,再决定更高层怎么接。据日媒披露,安排比较紧凑,重点是把近期摩擦点摆到桌面上。 从去年到今年,两边在海空联络热线、驻地使馆渠道都没有停,用得也更频繁;但公开的大场面不多,更多是关起门来把具体问题分段处理。这种节奏,和东海现场的碰面次数增加是对应的,管控细节比过去更重要。 现场最敏感的就是海上行动。中国这边,辽宁舰、山东舰常态化出海训练,山东舰今年多次进出西太,科目更复杂;日本这边,“出云”级完成阶段性改装,F-35B陆续到位,海上巡航更密。两边都在提速,沟通如果跟不上,误判风险就会上去。 把时间线拉到今年,福建舰5月开始海试,后续多轮出海,外界目测节奏稳定;日本同时推进远程反击能力,公开采购美国“战斧”导弹,按照日本官方披露,交付从2025财年启动。一个在完善大型平台体系,一个在补长手段,力量天平变化会反映到海上互动,上桌谈规则就更迫切。 舆论层面也在加热。据媒体报道,部分日本政客近期对中国话语更硬,刺激国内情绪;中方通过例行发布渠道表达反对立场,点名要求降温。这次日本派出局长来聊,被不少观察者视为先摸底,把话说清,再考虑更高层接触的窗口。 对普通人的影响,安全提醒是直观的。近期有关部门先后发布过面向赴日旅行、在日学习人群的风险提示,点名注意治安、纠纷等问题,这类提醒过去也有,但密度提高说明氛围不佳。提醒不等于封堵,是把风险亮出来,给选择留余地。 回到海上,管控机制能不能顶得住要看细节。中日防务直通电话已经建立,技术层面都能打通,但关键在遇到紧张时是否及时用、怎么用。类似共同渔区、执法边界的描述越清楚,一线人员越容易按图操作,摩擦就越容易降级。 再看硬实力的压力点。中国海上综合保障能力这两年提升明显,大吨位综合补给船与航母编队配合更熟;日本海上力量更强调快速反应,海保和海自分工明确,近岸处置效率高。两种模式各有侧重,现场就需要规则把节奏对齐。 经济层面是托底。海运、供应链数据都显示,两国货物往来仍然密集,港口班轮没有出现大范围停摆。这决定了沟通不能断,风险要边走边控,避免把经贸运输卷进海上对立。 这次日本派工作层来,不是走流程,是要把近期几个刺眼的问题集中谈一遍。能谈出共识最好,谈不出也要形成可操作的管控安排,让一线有章可循。 立场很清楚:在东海和周边的掰手腕不会停,但该说的规矩要尽快敲定,该走的沟通要保持畅通。力量在变,节奏在快,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把话讲细,把事做准。 让场面稳住,让渠道不中断,把风险压下去,才是这趟访问最有价值的地方。

0 阅读:0
向秋一往无前山雀

向秋一往无前山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