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红军打下漳州。陶铸火速赶到漳州要物资,被婉拒后怒怼红一军团不地道,毛泽东出面劝和,一句话按住了他的牛脾气。 1932年,红军当时正处在国民党围剿的夹缝里求生存。那个年代,中央苏区刚经历几次反围剿,部队东奔西跑,补给线拉得老长,武器弹药全靠战场上缴获。闽南一带国民党势力不弱,但红一方面军东路军决定出击漳州,主要就是为了打破封锁,弄点物资回来喘口气。4月上旬,部队从赣南闽西集结出发,先在龙岩附近干掉国民党一部,缴了些枪支粮食,然后直扑漳州。国民党第四十九师张贞部守城,本来以为能顶住,结果红军一冲锋,他们就乱了阵脚,20日城池丢了,张贞带着残部逃往厦门,扔下大批军火仓库不说,还留了两架飞机。这胜利来得及时,红军总算补充了点家底,部队士气也提了上来。 陶铸那时候在福州负责中心市委工作,闽东根据地刚起步,地方武装力量弱,缺枪少弹,游击队连基本装备都凑不齐。国民党在福建沿海布防严密,地方队伍想扩大地盘,总是被压制得抬不起头。陶铸愁啊,闽东山区地形复杂,群众基础有,但没武器就没法开展工作。正好漳州解放的消息传过来,他觉得这是个机会,赶紧安排好手头事,带人南下漳州去找上级要援助。路上颠簸,风尘仆仆,好几天才到。红一军团那边刚打完仗,正在清点缴获品,仓库里堆满步枪、机枪、子弹,还有布匹药品啥的。陶铸直接找到林彪,提出要两个连的装备给闽东用。林彪一听,摇头,说部队自己也消耗大,攻城时死了不少人,武器优先保障主力,地方队伍暂时顾不上那么多。陶铸一急,觉得这不公道,过去地方支持部队时,群众砸锅卖铁凑粮食,现在轮到根据地需要,却推三阻四。他当场就怼了回去,说红一军团不帮地方建根据地,这事办得不地道。两人争起来,火药味越来越浓。 毛泽东听说后,过来调解。他先说明部队的实际困难,从苏区出发时,每人就带一斤炒米,行军打仗全靠缴获,要是没胜仗,大家就得饿肚子。这话一出,陶铸还憋着气,顶了一句,说那就再带一斤炒米上战场找机会去。现场的人都愣了。毛泽东没恼,反而笑笑,说他知道陶铸是老同志,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会带兵,是党内有经验的骨干。大家起步时枪少,就从敌人手里抢,用他们的东西武装自己,这比直接要上级强多了。陶铸听完,想了想,承认自己急了,马上说对不起,回去闽东从国民党那夺武器。毛泽东看着他走,对林彪说,陶铸像头牛,用好了能冲锋陷阵,开辟新阵地。事后,红军留了些干部和几百支枪给闽东,帮组建独立师第三团,推动了地方工作。 这事过后,陶铸回到闽东,果然组织队伍通过小规模战斗,从国民党地方武装那弄来装备,闽东根据地慢慢稳住了脚跟。解放战争打响,他转战南北,参与创建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在渡江战役和华东战场上出力不少。跟傅作义谈判那会儿,他的车被炸翻,摔得全身伤,但裹着绷带还坚持谈,促成北平和平解放,避免了城里老百姓遭殃。在广西十万大山剿匪,带队深入山区,一方面严打顽固土匪,收缴武器,一方面宽待自首的,近三十万匪徒就这么平定了。1955年授衔前,有人说李先念得上将,他开玩笑,说那我得上将,陶铸就该是元帅。1969年11月30日,陶铸走了,61岁。他一生刚直,贡献大,后人敬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