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岳谦教授在节目上建议中国调整对外原则,将“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中的“不惹事”去掉,因为“不惹事”是属于防御性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回顾中国过去的外交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前几十年,“不惹事”的外交原则显得格外重要。 那个时期,中国的经济相对薄弱,国际形势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为了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中国采取了低调、克制的外交姿态。通过避免卷入国际纷争,减少外部压力,中国在经济建设上获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事实上,“不惹事” 这三个字,本质上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外交摩擦和冲突,让国家有更多精力去解决内部问题,推动经济发展。 此时,中国的核心任务是稳步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因此“低调”成为了最合适的外交策略。 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分量越来越重。此时,过去的外交战略是否依然适用,已经成了一个问题。 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中国的动向。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不惹事” 的外交姿态逐渐显得有些过时,甚至可能被误解为软弱。 实际上,很多国家在看到中国持续发展时,并不总是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反而有一些国家试图通过种种手段打压中国的崛起,甚至在周边地区制造不稳定因素。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不惹事” 的外交政策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全球局势。中国不再仅仅是一个需要躲避冲突的国家,而是一个在全球事务中需要主动表达自己立场、捍卫自身利益的强大国家。 赖岳谦教授提出的建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他认为,去掉“不惹事”中的“惹”字,是为了让中国的外交更加直接和清晰。 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主动挑起冲突,而是要明确中国的立场,表明中国不会因为害怕“惹事”而在原则问题上退让。 赖教授强调,“不怕事” 才是核心。中国应当展示出自己在捍卫核心利益方面的决心。 去掉“不惹事”并不是为了主动去挑事,而是为了强调“不怕事”,让世界知道中国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绝不会屈服,尤其是在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等核心问题时,绝不会妥协。 这一调整并非意味着中国要放弃和平发展的战略,而是要让外交更加符合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全球责任。 毕竟,世界并不和平,单边主义、霸权行径和各种针对中国的挑战层出不穷,如果仍然保持过去的防御性姿态,反而可能会被误解为软弱,甚至被当作某些国家试探中国底线的机会。 去掉“不惹事”这个词,意味着中国外交策略的根本转变。过去的外交强调防御,避免不必要的摩擦,但如今的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大国,还是一个在全球事务中有着重要话语权的力量。 中国不仅要为自身的利益发声,还需要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去掉“不惹事”,并不意味着中国要主动制造冲突。恰恰相反,这样的调整能够让国际社会更加清楚中国的立场,不会因为中国的低调而误判中国的底线。通过明确立场,中国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和合理的方向发展。 赖岳谦教授还举了一个例子,即琉球问题。他指出,日本如果想在台湾问题上插手,中国也应当同样关注琉球问题。 历史上,琉球曾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后来被日本吞并。如果日本要干涉台湾问题,中国完全有理由在国际舞台上提出琉球问题,以平衡日本在国际上的立场。 同样的,美国如果继续在台湾问题上搞“台独”,中国也应当着重关注夏威夷。夏威夷历史上曾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后来被美国吞并。赖教授认为,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够在国际上展现出自己的立场与态度,避免在别国的挑衅面前退让。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历史正义,而不是继续用过去的低调克制来应对外部压力。 去掉“不惹事”并不是为了主动引发冲突,而是为了避免被误解为软弱和防御性。 过去的外交姿态,虽然在一定历史背景下有其合理性,但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往往被当作软弱可欺的表现。一些国家试图通过挑衅和打压中国,认为中国不会反击,或者会为了避免“惹事”而退让。 “不惹事” 曾经是中国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集中精力发展的必要策略,但随着中国的崛起,这种策略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当下的国际需求。中国需要在外交中更加明确自己的底线和立场,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外部挑战,更是为了维护全球的稳定与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