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算是开了眼了。丹麦给乌克兰送了8个多亿欧元的武器,结果一查账单,买单的是俄罗斯自己。就这么明晃晃地,用你的钱,买炮弹,轰你的家。怎么做到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俄乌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盟和美国,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的制裁,冻结了俄罗斯在海外的资产,目的是通过经济压力迫使俄罗斯改变行为。 据统计,仅欧盟就冻结了俄罗斯大约2100亿欧元的资产。这些资产大部分存放在比利时的欧洲清算银行,名义上是“冻结”,也就是俄罗斯不能直接使用这些资金。 不过,冻结不代表“钱死了”,这些资产还是有收益的。换句话说,俄罗斯存在银行里的钱并不是“完全被锁死”,它仍然会有利息、分红等收入,这些收益就成了西方国家利用的“意外资金池”。 于是,一种全新的操作方式应运而生——西方国家通过控制这些冻结资产的收益,将其转化为援助资金,支援乌克兰。 那么,具体怎么做的呢? 2025年,丹麦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做法:通过欧盟的“欧洲和平机制”利用俄罗斯被冻结的资产的收益,购买武器支持乌克兰。这笔8.3亿欧元的资金,全部来自俄罗斯的“利息池”,而非丹麦的国库。 通过这种方式,丹麦不仅不需要动用自己国家的财政预算,也避免了议会的审批流程,同时还能让自己在国际舆论中赢得“支持乌克兰”的好名声。 更巧妙的是,丹麦还没有直接给乌克兰现金,而是采取了一种间接采购的方式,直接向乌克兰的军工企业下单,这些企业包括哈尔科夫的坦克修理厂、基辅的“射线”设计局等。 通过这种方式,乌克兰不仅获得了所需的武器,还帮助自己恢复了军工生产能力。换句话说,这笔援助不仅仅是送武器,更是“投资”了乌克兰的军工产业。 看起来,这一做法真是聪明得很:一方面利用俄罗斯的钱,支援乌克兰;另一方面,通过直接订单提升了乌克兰的军工业自给自足能力。 西方国家似乎赚了个“双赢”,而俄罗斯却被彻底“薅羊毛”。但这背后隐藏的风险和问题,也不容忽视。 用敌人的钱去打敌人,听起来确实有些讽刺,但从金融角度看,这样的操作更为复杂。西方国家通过冻结俄罗斯的资产并动用这些资金的收益,实际上是打破了多年来国际金融规则中“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金融中立”的基本原则。 金融体系本来是中立的,不应该被任何政治或军事目的所利用。但现在,西方国家不仅动用了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还把这些资金变成了战争援助的工具。可以想象,假如这一做法成为常态,那么未来的国际金融体系将面临怎样的风险? 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依赖于各国的信任,如果一国能够随意冻结另一个国家的资产,甚至动用这些资产的收益来实现政治目标,其他国家是否还敢把资产存放在西方金融机构中呢? 这一点已经引起了全球金融界的警觉,国际清算银行甚至发布警告:如果这种行为成为惯例,全球金融体系的可信度将遭到严重破坏。 当然,俄罗斯并不会对这种“用自己的钱打自己的炮”的情况坐视不管。俄罗斯政府迅速做出了反应,普京的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直言这是一种“盗窃行为”。 俄罗斯通过法律手段,冻结了西方企业在俄的证券收益,并将其转入“特别账户”,用于补贴俄罗斯的军工发展。 俄罗斯的反击是直接的,它通过控制西方在俄资产的收益,来回应西方的制裁和金融打压。这样一来,西方国家也尝到了被“报复”的滋味。 金融对抗变得越来越激烈,双方的金融战如同两个小孩在互相抢压岁钱,谁也不甘示弱,最后的较量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的对决,更是金融领域的斗争。 这场金融战不仅仅是在两个国家之间打响的,它的波及面已经扩展到了整个国际金融体系。西方国家的这一做法,正如国际清算银行所警告的那样,破坏了长期以来的金融中立和信任。 过去,全球大多数国家把资产存放在欧洲银行,正是看中了其稳定和透明的金融体系。然而,如果今后任何一个国家的资产都可能被用于政治目的,这种做法无疑会导致全球资本流动的停滞。 更重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警觉到这种金融武器化的趋势,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在推动货币结算的多元化,减少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 例如,巴西、印度等国正在推动本国货币结算,并寻求其他替代金融中心,避免成为下一个“俄罗斯”。 如果全球资本流动受限,金融市场的碎片化将成为现实。各国将纷纷建立自己的金融体系,减少对西方的依赖,国际合作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对于普通人来说,最终受害的将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全球经济也可能陷入更深的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