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如何反超德国? 欧媒:中国走了德国的路,让德国无路可走 德国这个 “欧洲工业心脏”,最近可谓压力山大。各大外媒都在说,中国的 “工业冲击” 已经不是纸上谈兵。 最新数据显示,德国工业产值连年没起色,2025 年一开年,德国在资本货物领域对中国的 12 个月滚动贸易首次出现逆差,这还是自 2008 年有记录以来头一回。 简单说,德国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制造业,突然被中国赶了个正着。中国学着德国的路子一路狂奔,德国人却有点儿挤不上这班快车。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对欧机械出口六年多来近乎翻倍,今年更可能达到 500 亿欧元。这些冷冰冰的数据背后,其实藏着一场全球工业格局的大洗牌。 中国其实走的就是德国曾经最擅长的老路 ,从学徒熬成对手。十几年前,中国还大量靠进口德国高端机械,德国企业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 可这几年风向急转,中国厂商不再满足于买买买,开始自己造、自己创新,甚至卷出一波新高度。 汽车领域就是个缩影。曾经德国奥迪、奔驰、宝马在中国路上排队跑,现在中国自己的车企像比亚迪、蔚来一路高歌猛进。 德国品牌在中国市场份额下滑,中国新车凭着新技术和本土化创新直接硬刚进口大牌。外媒分析得也干脆:中国在机械、发动机等领域,已经把品质差距一刀刀抹平。 2024 年中国高端装备出口增速超过四成,德国在该领域的出口增速则相对放缓。德国人最拿手的工艺和标准,被中国 “模仿 — 优化 — 创新” 这一套组合拳活学活用,再加上中国的高效率,等于德国的老本行被反手秀了一波操作。 中国凭啥能 “让德国无路可走”?说白了还是三板斧:价格、质量、速度齐上阵。 先说价格,外媒举了个慕尼黑压缩机制造商的例子。中国的设备报价 2.8 万欧,瑞士同类产品却要 13 万欧,性能还没啥差距。德国厂商看了直摇头,竞争哪还有底线? 再说质量,中国机械工艺这两年迭代贼快。浙江的机械企业通过材料创新,跟德国产品的差距越缩越小。最关键是中国的速度,德国企业出新品周期要一年,中国企业半年就能搞定,还能持续优化。 连德国老牌企业通快在中国的子公司都成了 “训练营”,帮中国本地团队升级技能。从实际贸易交付情况来看,中国工业品在多数品类上的交付效率比德国更具优势。 这下德国 “工匠精神” 遇到了速度为王的现实,显得有点慢半拍。中国厂商用灵活、快节奏,直接改变了市场的游戏规则。 德国的烦恼其实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外有压力,内有烦心事,日子过得不轻松。美国发起贸易战,德国对美出口被打压,2025 年前 8 个月德国对美国出口额同比下降 6.5%。 比如德国农机制造商 Krone,因为关税,每台设备成本就得多掏两万五美元。德国自己家里的问题更头疼。劳动力贵,政府办事效率慢,大手笔的投资计划还经常被社会福利预算挤占。 钱投不到刀刃上,企业只能咬牙撑。如果欧盟说要对中国电动车加税,德国车企又坚决反对,怕把中国市场弄丢了。这种左右为难的窘境,一下子暴露出来。 德国其实也明白,自己成了全球化的受害者 —— 曾经靠开放和技术做大做强,现在碰到劲敌,政策又慢半拍,想改也来不及。外媒评论得很到位:德国被自己引以为傲的模式困住了,想守又守不住,想变又变不快。 中国这波操作,不仅是赶超,更推动了全球工业格局的多元化重塑。德国人曾经领跑全球制造,现在却得跟中国厂商拼价格、拼创新、拼速度。 中国通过 “学、优、创” 三部曲,真把德国的套路玩明白了。德国却被内外夹击,顾此失彼,陷入两难。 外媒感慨,德国的故事其实是个警钟,提醒所有工业强国,优势并不是铁打的,永远都有人追在后头。 到 2030 年,有机构预测中国工业增加值甚至有可能超过德国和美国的总和。这场全球化大洗牌,只会越来越快。谁能持续创新,谁才不会被甩下车。 参考资料:“中国,以德国方式打败了德国” 2025-11-13 10:08 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