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黑龙江,农民周德全为了心中理想,竟然不要任何报酬,守边 17 年,徒步巡逻 4 万多公里,他驻守的地方,距离边境派出所近 40 公里,村里仅剩 5 户 11 人!有人问他图啥,他坦言:“如果允许的话,百年之后,我要把我的身体埋在江边上,时刻守护中国边境。” 天刚蒙蒙亮,周德全就起来了。灶房里摸出两个凉馒头揣进怀里,又灌了一壶温乎水,背上那个磨得发亮的帆布包就往外走。包里除了干粮,还装着把镰刀 —— 砍路边挡视线的杂草用,一个旧望远镜,还有部老年机,电量总满着,怕边境派出所那边联系不上。 他家门口就能望见江,江对面就是邻国。17 年前村支书找他,说边境线长,派出所警力紧,问他愿不愿意当义务护边员,他想都没想就应了。那时候村里还有二十多户人家,这些年年轻人陆续搬走,只剩五户老人守着。 巡逻路不好走,夏天草比人高,蚊子往脸上扑,他裤腿扎紧,照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冬天更难熬,雪能没到膝盖,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他就把羊皮帽子拉到最低,只露两只眼睛。有次下暴雪,他在江堤上迷了路,周围白茫茫一片分不清方向,最后是靠着自己往年做的标记 —— 那些刻在树干上的小记号,才慢慢摸回了家,到家时手脚都冻得没了知觉。 他每天都要去看那几块界碑,擦得干干净净。有回发现 37 号界碑被江水冲得有点歪,他找了两根粗木头当撬棍,又喊来村里的李大爷帮忙,俩人折腾了大半天,才把界碑扶正夯实。晚上回家,他在小本子上记:“今日 37 号界碑扶正,一切正常。” 这样的本子,他攒了满满一抽屉。 去年夏天,来了几个外地游客,想下江滩拍照。周德全赶紧上前拦住,说这是边境线,不能随便靠近。游客不乐意,说他多管闲事。他没急,从包里翻出印着边境管理规定的宣传单,一条一条念给他们听,又指了指远处的界碑。游客听完不好意思了,连连说谢谢,说差点犯了错。他笑着摆手,从怀里摸出两个馒头递给他们:“往前走有观景台,那儿拍照安全,还能看见江景。” 边境派出所的民警常来看他,每次来都带些米面油。民警小张刚来的时候才二十出头,现在孩子都上小学了,每次来都要跟他走一段巡逻路,说跟着周叔能学到不少东西 —— 哪段江滩涨水时危险,哪片树林容易藏人,周德全闭着眼睛都能说清楚。小张总说:“周叔,您这 17 年走的路,能绕地球一圈了。” 周德全就嘿嘿笑:“守着这儿,心里踏实。” 村里人家都知道他的规矩,要是看见他往江堤方向走,手里拎着镰刀,就知道他要去巡逻了。王婶蒸了包子,总会留几个给他,等他巡逻回来取。李大爷会帮他修修磨坏的鞋,说他的鞋比别人穿得费,一年要磨坏三双胶鞋。 有回儿子从城里回来,劝他跟自己去享福,说这么大年纪了,没必要再遭这份罪。他没答应,指着江对面说:“我走了,这一段谁来看?你爷爷那辈就守着这儿,我不能断了。” 儿子犟不过他,只好每次回来都帮他把巡逻路两边的杂草多砍些,再把家里的柴火劈得整整齐齐。 傍晚他巡逻回来,夕阳把江面染得通红。他坐在门口石墩上,摸出怀里的老年机,给儿子打了个电话,说今天一切都好,让他放心。挂了电话,他又望向江堤,江风卷着芦苇晃悠悠的。他想起有人问他图啥,他当时没多说,其实心里清楚,守着这江,守着这界碑,就是守着家,守着国家。 夜深了,他把帆布包擦干净放在床头,明天天不亮,还要接着去巡逻。他心里盼着,等开春了,把江堤边的空地上种些树,等树长大了,既能挡风,也能给后来的护边人做个标记。至于百年后的心愿,他没再跟人提过,只是每次巡逻到江滩那片开阔地,都会多站一会儿,像是在熟悉这片他守护了 17 年的土地
泪目!黑龙江,农民周德全为了心中理想,竟然不要任何报酬,守边17年,徒步巡逻
沉着孔雀
2025-11-18 12:18: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