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卫队统合司令官、海军大将南云宪一郎说,万一中国和日本像乌克兰跟俄罗斯那样陷入长期对抗,日本得提早把后勤补给这一块准备扎实。 这话听起来好像很理性,但一琢磨,这不仅仅是在讲后勤的重要性,其实也暴露了日本军方的底气不足。 要明白他说这话的背景,得看看这几年日本在安全政策上的转变,过去日本还比较克制,不轻易在公开场合提中国,更不会谈到“仗打久了怎么办”这种话题。 但随着美国在亚太地区不断拉拢盟友,日本从配合角色慢慢变成了主动参与者,无论是联合军演、军费增长,还是修改安保政策,日本的动作越来越多,声音也越来越硬。 但说得越多,越容易露出底色,南云这番话,其实就是一种不自觉的表露:他们知道,如果和中国真的长期对抗,日本自身的承受力,其实并不乐观。 日本现在确实在加紧准备,弹药储备、战备物资、军工能力,样样都在往上提,但问题是,日本的战略空间非常有限。 地理上,它是个岛国,能源、粮食、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任何冲突一旦持续,补给线一断就麻烦了。 这也是他提到“运输保障”的关键原因,因为他心里明白,一旦冲突爆发,海上运输线可能是最先被打击的目标,要是不提前把这块补好,前线再强也撑不了多久。 他的这番话里还有一种“未雨绸缪”的口气,但外人听来,其实更像是在暗示日本的压力越来越大。 日本在真正意义上,没有打过现代化的长期战争,二战之后,它的军力发展是受限的,虽说近年来预算上涨、装备更新,但军工系统不像大国那样完整,真正打起仗来,靠进口补给肯定是撑不住的。 他现在提出“后勤要提前做”,其实就是在想办法补短板,但这短板不是现在补几车物资就能解决的,而是结构性的缺陷。 再看南云拿乌克兰和俄罗斯作比,这个类比其实挺有意思,乌克兰战争是现代战争中典型的高强度、长时间消耗战,南云选这个例子,也说明他们在预估一种可能性:中日之间不会是短期冲突,而是一场可能旷日持久的对抗。 而他想提醒的,是日本不能只准备几天的战斗,而是要准备一场“打不完”的仗,但问题在于,日本有没有那个底气和资源去打这样一场仗? 从经济能力看,日本当然不弱,但经济不等于战时承受能力,国内能源储备有限,军工体系依附性强,民众抗压意志也未必足够。 他提后勤,说到底就是在为将来可能的“熬战”做心理铺垫,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他并不太相信日本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冲突。 换句话说,他已经预设了一个“打不赢但必须撑”的局面,这种说法其实挺矛盾的,一方面日本军方在调门上越来越高,动不动就说要“强化威慑”,一副随时准备开战的样子;可另一方面,核心军事负责人却在强调后勤、补给、运输,说明他们知道,真要打起来,不是靠嘴硬能挺过去的。 总的来看,南云这番话表面上是提醒部队做好准备,实质上是对日本自身能力的一种警醒。 他不敢保证战争会不会打,也不确定能不能赢,所以只能提前把后勤补得更扎实一点。 听上去是理性,其实背后也有点心虚,他知道,真要是跟中国长期耗下去,靠日本自己的那点底子,可能真撑不住。 参考资料:光明网《为军国主义招魂才是日本的“存亡危机”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