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为什么那么有钱?你以为是工业革命?别逗了。就连保加利亚那种犄角旮旯的国家,人均都一万六美刀了。他们烧锅炉的第一块煤,都是抢来的。 很多人把工业革命当成欧洲暴富的起点,却忘了革命本身需要 “第一桶金”。薛晓明博士在《资本的扩张》里算过一笔账,大航海时代到 19 世纪末,欧洲列强从美洲掠夺的黄金达 250 万公斤,白银 1 亿公斤,这些贵金属直接撑起了欧洲的货币体系。 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建的银矿,用印第安奴隶的生命换来年产白银 300 吨,这些白银顺着贸易航线流到欧洲,成了工厂机器转动的原始资本。没有这些抢来的财富,珍妮纺纱机再精巧,也凑不齐量产的启动资金。 这种掠夺不只是抢金银,更是对资源和市场的全面控制。英国在印度的操作最典型,他们把印度变成棉花种植园,用极低的价格收购原料,运到英国工厂加工成布匹,再以高价卖回印度。 1814 年到 1828 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 52 倍,而印度本土的手工纺织业几乎被摧毁,无数织工破产。这些从殖民地榨取的利润,一部分投入新技术研发,一部分变成了欧洲城市的建筑和铁路,所谓的 “工业奇迹”,底色全是殖民地的血泪。 就连后来加入欧盟的保加利亚,也沾了这份 “历史遗产” 的光。作为东欧国家,它在奥匈帝国时期就参与了殖民红利的分配,境内的早期工厂原料,大多来自当时帝国控制的巴尔干半岛资源。 二战后虽然经历动荡,但靠着欧盟内部的资源调配和历史积累的工业底子,保加利亚的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迅速恢复,2024 年旅游业收入占 GDP 的 12%,而这些旅游设施的最初建设资金,追溯起来仍与殖民时期的资本流动有关。 更关键的是,殖民带来的 “技术和市场转移” 形成了长期优势。欧洲列强在殖民地推广的铁路、金融制度,看似是 “文明输出”,实则是为了更高效地掠夺资源。 英国在印度修的铁路,首要目的是把棉花、茶叶从内陆运到港口,再装船运往欧洲。这些技术和制度后来反哺欧洲本土,让他们在全球化初期就占据了产业链顶端。 直到现在,欧洲的高端制造、金融服务仍靠着这种积累的优势赚钱,比如德国的汽车、法国的奢侈品,本质上还是在吃百年前打下的基础。 现在欧洲的富裕看似光鲜,实则是建立在数百年的掠夺之上。工业革命确实让财富加速增长,但要是没有殖民时代抢来的 “第一块煤”,这场革命可能根本烧不起来。 保加利亚的人均收入背后,藏着的是整个欧洲资本扩张的历史逻辑,这比单纯的工业技术突破,更能解释他们为什么能长期维持高收入水平。 瑞士银行依旧亮堂,卢森堡的数字还在涨,可那只是账面光。背后的利润、资源、殖民余威,早被掏空。所谓勤劳致富,不过是后发国家干的苦活,欧洲人吃的果子。如今能源贵了,制造业垮了,他们才慢慢明白,那些抢来的好日子,熬不长。
